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植物正文

黄杆乌哺鸡竹,乌哺鸡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19 07:41:23 浏览次数:254

关于黄杆乌哺鸡竹,乌哺鸡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的知识您了解多少?下面为您介绍更多关于黄杆乌哺鸡竹,乌哺鸡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的问题


1、乌哺鸡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2、白哺鸡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3、白哺鸡竹竹笋加工和保鲜包装
4、红哺鸡竹(红壳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5、黄(绿)杆黄槽竹的习性、分布

关于黄杆乌哺鸡竹,乌哺鸡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详情知识介绍:

 

1、乌哺鸡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高10〜15m,秆直立,上部枝叶密集下挂,略呈拱形;秆径4〜8cm,中部节间长25〜35cm,秆节歪斜,秆环常一边略突出。箨鞘淡黄褐色,密布黑褐色斑点和斑块。 江苏、浙江农村习见栽培,山东、河南也有分布。发笋力强而集中,笋期短。笋味鲜美,供食用。有黄槽(秆之沟槽黄色)、黄秆(秆黄色,基部节间有绿色条纹)等品种。
 

2、白哺鸡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高7〜10m,秆径4〜5cm,中部节间长约24cm,竹壁薄;新杆绿色,无毛,节下有白粉环,秆环微隆起。秆箨淡黄色,疏生斑点;箨耳发达,箨叶皱折。每小枝2〜4叶,叶带状披针形,长10〜16cm,宽1.5〜2. 5cm,背面密生细毛。笋期4月下旬。 产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等地;杭州及其附近农村栽培普遍。笋味鲜美,发笋集中,为浙江重要笋用竹种。
 

3、白哺鸡竹竹笋加工和保鲜包装


  白哺鸡竹笋上市季节正是其他竹笋供笋旺季,笋价较低,为了延长供笋时间,提高竹农收入,可对白哺鸡竹笋进行加工与保鲜。  一、竹笋加工  
1。笋干的加工方法:可采用天目笋干的加工方法,制成的笋干味香脆鲜美,现归纳介绍如下。  ⑴去壳蒸煮:采回的竹笋必须当天全部削去、剥净、煮熟,否则全使竹笋老化,降低质量。
  去壳是用一把削笋刀,在笋的一侧从笋梢部往下削一刀,要求达到不包脚、不伤笋肉。然后用右手捏住梢部笋壳,削口朝上,未削一面靠近食指,左手食指轻扶竹笋下端,沿着右手食指旋转,把笋壳剥下,做到节部不留残壳,梢部留好嫩笋衣。  去壳后的竹笋即需杀青,煮笋的铁锅直径约1米,上置木制大桶。
  桶高60厘米许,桶径与铁锅相等,即普通称为淘锅。竹笋装入淘锅,以蒲头沿着木桶壁、笋梢朝中间分层堆放为宜。底层加盐5千克,其余各层均加适量的食盐,装满后以盐封顶,用盐量按每100千克笋肉不超过3千克为度。盐太多笋干过咸,盐不足则淡而不鲜,待笋装好后即可加水,用水量晴天约30千克,雨天可减半,此时,即可点火蒸煮,第一锅需煮6~7小时,但煮3~4小时后需进行翻锅,翻锅用篾条沿锅底插入,然后把笋堆成一圈,用力拉着篾条使笋堆翻转,从锅底翻至上面,继续再煮。
  煮第二锅时仅需4~5小时,加盐量也应减少,避免笋干发黑,煮笋要求煮得既不生又不烂。  ⑵烘焙干燥:笋煮熟后要马上捞起,经滤水放于焙床上,烘焙干燥。干燥工具就是焙房,即长为4米左右的火炕,四周用砖泥砌成,正面不拔火的焙眼,焙眼有三眼、四眼不等。
  焙温宜掌握在40~60℃,经常翻动笋干,让水分蒸发焙干,达到笋色泽黄色,干燥程度以手捏笋松挺、不滑腻为准。此后可把烘焙笋干堆放上层阁楼,继续干燥。  ⑶复汤成型:焙燥的笋干还需重新在煮沸盐水浸软,便于揉搓成团。浸软即为复汤,用盐量为每100千克笋干不超过10千克,加水量以每100千克笋干加水60千克为宜。
  待笋干把复汤盐水全部吸净后,捞起堆于竹垫上压实,用塑料薄膜封盖,经复汤后4~5天的笋干最软,易于搓团,超过5天笋干就会发生霉烂变质。  复汤后的笋干,先摘去笋梢嫩头,摘下的笋梢嫩头经搓揉加工,烘干制成焙熄(又称焙熄头)。  把摘过头的笋干坯身置于竹垫上揉搓成球状,达到根在内,梢在外,以绕成四圈半的笋干球为佳品。
  揉搓一般单手进行,技艺高超者用双手进行,速度极快,熟练者每人每天可搓笋干60千克左右。将搓好的笋干重新在焙床上烘焙,当焙到7~8成干时,取出置于石板上,用大的木榔头敲成扁圆形,成型后即为成品。  经烘燥分级后即可包装,为了方便食用,以小包装为宜。
  包装好的笋干均应及时贮入仓库,仓库要保持通风干燥,避免笋还潮而霉变。  
2。羊尾笋的加工方法:传统羊尾笋是农村家庭自制加工的羊尾笋。  ⑴设备与原料  ①烧煮灶:通常有灶台、锅、淘三部分组成,也有灶台、锅二部分组成,根据生产规模而定,前一种,烧煮数量较多,但翻动不方便,后一种,烧煮笋数量少,但翻动方便。
  一般常规的家庭烧煮用后一种。灶台用石块和泥土砌成,台高60~100厘米,采用直径90~150厘米的铁锅。生产规模大,选用大直径铁锅,规模小,则选用小一些铁锅。淘用杉木制成,木淘下口直径与铁锅相仿,上口直径略小,高110~130厘米,淘与铁锅连续处容易烧焦,在锅边应砌一条小沟,注水冷却。
    ②场地:要不足够面积的原料堆放和原料加工场地,场地要清洁干净、通风。  ③原料:新鲜的原料笋和食用盐。  ⑵加工技术要点  传统羊尾笋加工工艺流程如下:原料分选→去箨→清洗→盐煮→包装→贮藏  操作要点  ①原料分选:根据原料的粗细、长度等进行分类,长度一般掌握在30厘米以下,剔除病虫害笋和笋老蒲头。
    ②去箨(剥壳):先用刀从笋的梢头往下均匀地斜切一刀,以不削去笋肉为准,然后折断梢头,用小竹棒或手指把笋箨绕着剥去,切去老笋蒲头,如果粗大的笋,用竹签把笋节戳穿,以便于盐水浸入,使笋受热、受盐均匀,产品不易由内向外变质。  ③清洗:将分选的去箨原料分别放在清水中清洗、冲洗其中的泥沙、尘埃等杂质。
    ④盐煮:将干净的笋肉放入烧煮锅内,放置时,一层笋肉一层盐,盐量一般为笋重的15%~18%为宜,盐量过多,影响口感和风味。盐量过少,不易贮藏,容易变质。最好用柴火烧煮,用柴火烧煮不用加水,如用煤饼、煤球等烧煮,应放少量水,因火候不易掌握以免烧焦。
  烧煮期间要上下翻动必次,一般需烧煮4~5小时,等笋肉转为黄色,卤汁收干革命,出现白色盐化时,出锅冷却。关键在注意火候与时间,要用文火慢慢煮。  ⑤包装:等羊尾笋出锅冷却后,进行包装,传统习惯用竹筐包装,周围垫以稻草竿,放入羊尾笋后压实,再用笋箨封实。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用塑料食品袋包装和瓶装。  ⑥贮藏:家庭贮藏,将羊尾笋放入小口罐、小口缸或瓶等容器内,压实,洒上羊尾笋专用保鲜剂(短期贮存也可洒上高度白酒),用盖密封存放阴凉处,可贮藏一年以上,一般消费者购买后,可用冰箱泠藏。
  在食用前用清水漂洗去盐漂淡。  
3。竹笋软包装:竹笋软包装就是将水煮笋、油焖笋、糖醋笋、笋丝或笋片等笋制品用塑料袋包装,经杀菌后长久保存。这样可降低包装成本,食用更为方便,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竹笋加工发展方向。其生产的工艺过程如下。
    ⑴原料准备:水煮笋软包装,一般采用沸水预煮,大笋煮50~80分钟,小笋煮45~55分钟,以煮透为度。常用泠水急速冷却,以流动水漂洗16~24小时,采用盐酸或柠檬酸调节漂洗水的酸度值至4。2~4。5,冷却后笋肉中心温度应低于30℃。  盐水保鲜笋要漂洗12~24小时,要漂洗到笋无咸味方可。
    油焖笋软包装可将笋切5。6~6。5厘米、1。2~1。5厘米宽的笋条,在流动水中淘洗1次,沥干水分。油焖笋的配方是:笋块100千克、酱油11。3千克、熟生油9。3千克、酱色液0。4千克、砂糖3。8~2。5千克,精盐0。83千克,味精0。05千克和清水100千克。
  按配方将精盐、糖、酱油、酱色液等配料加入部分水(用量在配方中扣除),与笋条在夹层锅煮焖烤40~50分钟,加入熟生油(生油经180℃熬炼10分钟去味),加盖焖10分钟出锅,汤汁滤后加入味精。  ⑵装袋:这是竹笋软包装生产中最关键的一环。装袋的室内应尽量做到无尘、无菌。
  食品钳、盘秤和容器都要经过严格消毒。操作人员穿工作服,更换鞋子后方能进入装袋室。  竹笋软包装一般为250克、400克或500克3种规格,采用复合塑料或高温杀菌复合薄膜袋。对调味笋类应避免封边区受到残留液滴的污染。  ⑶封口:汁液很少的水煮笋、保鲜笋用真空包装机进行封口。
  有汁液的油焖笋等品种用物理取代法排除空气再封口,即先将封边拉紧,从底向上装液体直至封边下,而后用封口机封口。  ⑷杀菌:封好袋口的软包装竹笋,放入竹篮中,在消毒锅中以95~100℃的温度消杀菌70分钟,要求杀死大肠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杂菌。  ⑸包装:将软包装竹笋成品装入钙塑箱内,内衬瓦楞纸片,每箱装50或100袋,析包,以便长途运输。
    
4。水煮笋精加工:根据临安市高节竹笋水煮精加工技术介绍,此技术既提供了大罐保鲜原料笋的生产方法,又提供了袋装笋、餐用笋丝的生产方法。一条龙地解决了从鲜笋到大罐装保鲜原料笋,再到小包装袋笋和餐用笋丝的整套工艺问题。其食用笋的保鲜和加工方法,不用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化学合成物质,既解决保鲜问题又可直接食用。
  从粗加工到精加工,其产品附加值增加1。5~2倍,其工艺流程为:水煮笋→开罐→漂洗→分切→清洗→压干→调味→称重→装袋→挑选→加食用油→真空封口→高压杀菌→烘干→检验→套外袋→封口→成品入库存。  二、竹笋的保鲜  
1。冷藏保鲜:竹笋笋期较短,上市量集中,给加工和运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用冷藏可以有效地延长保鲜期,但保鲜温度不能太低,否则,笋体蛋白质变性,组织解体,无法食用。
    竹笋进冷库贮藏前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首先冷库要进行消毒,一般情况下,药剂消毒要选择低毒性的,如2。9%福尔马溶液,同时要避免病虫害竹笋带入冷库。  冷藏时竹笋堆放力求做到通风,装笋的篰与篰之间要留有间隙,温、湿度要稳定,冷藏期要避免搬动竹笋,不可与其他蔬菜混装。
    冷藏竹笋要选择旺季竹笋或后期笋,这对延长加工期和调节市场更有意义。  从冷藏效果来看,不同处理的竹笋冷库效果不一样,笋片冷藏以-18℃较为理想,能冷藏1年以上。带壳鲜笋在-5℃时,相对湿度90%以上,能冷藏1个月以上。  根据不同的冷藏目的,可采取不同的冷藏处理方法。
  蔬菜市场以短期冷藏为主,选择2℃,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进行带壳冷藏;对于利用笋片进行加工的食品厂,可用-18℃温度下,进行生笋片冷藏为主,也可以选择-5℃,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进行带壳鲜笋冷藏;饭店、宾馆等饮食服务部门,可以进行剥壳后切块在-5℃左右冷藏。
    
2。使用保鲜剂--活炭和生石灰  在每箱重4千克的鲜笋中,放入能透气的装有10克左右的活性炭或生石灰的纸袋2袋,这种方法在日本普遍应用。
 

4、红哺鸡竹(红壳竹)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高6〜8(10)m,秆径4〜4. 5cm;节间绿色,常有不明显的黄色纵条纹;节间白粉上厚下薄。箨鞘紫红色,密被紫黑色斑点;箨舌弧形隆起,紫褐色,先端具红色长纤毛;箨叶带状而平直。叶片长10〜17cm,宽1.2〜2cm。 产浙江、江苏和安徽,浙江农村普遍栽培。竹材耐晒,宜作晒竿及农具柄等。笋味鲜美,供食用。笋壳鲜红褐色,春季出笋时颇为美丽。是良好的城乡绿化竹种,近年各地广为引种栽培。


5、黄(绿)杆黄槽竹的习性、分布


  种中文名:黄槽竹 种拉丁名:Phyllostachys aureosuleata McClure 种别名 :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刚竹属 属拉丁名:Phyllostachys 国内分布:产北京、浙江。
   国外分布:美国在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命名来源:[Journ。Wash。Acad。Sci 35: 282。 1945] 中国植物志:9(1):283 组中文名:刚竹组 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达9米,粗4厘米,在较细的竿之基部有2或3节常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白粉及柔毛,毛脱落后手触竿表面微觉粗糙;节间长达39厘米,分枝一侧的沟槽为黄色,其他部分为绿色或黄绿色;竿环中度隆起,高于箨环。
  箨鞘背部紫绿色常有淡黄色纵条纹,散生褐色小斑点或无斑点,被薄白粉;箨耳淡黄带紫或紫褐色,系由箨片基部向两侧延伸而成,或与箨鞘顶端明显相连,边缘生继毛;箨舌宽,拱形或截形,紫色,边缘生细短白色纤毛;箨片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直立或开展,或在竿下部的箨鞘上外翻,平直或有时呈波状。
  末级小枝2或3叶;叶耳微小或无,继毛短;叶舌伸出;叶片长约12厘米,宽约1。4厘米,基部收缩成3—4毫米长的细柄。花枝呈穗状,长8。5厘米,基部约有4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4或5片,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无口十耳和鞘口继毛,缩小叶呈锥状,每片佛焰苞内生5—7枚假小穗,惟最下方的l片佛焰苞内常不生假小穗。
  小穗含1或2朵小花;小穗轴具毛;颖1或2片,具脊;外稃长15-19厘米,耷中、上部被柔毛;内稃稍短于外稃,上半部具柔毛;鳞被长3.5毫米,边缘生纤毛;花药长6—8毫米;柱头3,羽毛状。笋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花期5—6月。 用 途:本种因其竿下部二、三节常折曲而无多大用途,主要供观赏。
   产地分布:产北京、浙江。美国在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参考文献:PhyllostachysaureosulcataMcClureinJourn。Wash。Acad。Sci。35:282。F。3。1945,etinAgr。
  Handb。USDANo。114。18。F。10, Act。Phytotax。Sin。18(2):180。1980。本组概述:地下茎(竹鞭)无通气道,或偶可有少数通气道。竿的节内一般长约3毫米。箨鞘通常有斑点或只在小笋中可无斑点;箨片披针形,线形或带状,外翻,平直或皱曲,在笋的上部散开,偶可不散开而呈笔头状,箨片基部狭于箨舌。
  花枝穗状;佛焰苞之缩小叶呈小形叶片状;小穗长约2.5—3.5厘米,稀可较短[如紫竹P.Nigra(Lodd.)Munro]外稃长约1.5—2.5厘米(紫竹可能较短);花药长7-15毫米;花柱长在10毫米以上。模式种:桂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 计40种,分布与属相同。
   本属概述: Abh。Akad。M~nchen。3:745。1843[18447?],nom。Cons。NonTorrey1836。乔木或灌木状竹类。地下茎为单轴散生,偶可复轴混生。竿圆筒形;节间在分枝的一侧扁平或具浅纵沟,后者且可贯穿节间全长,髓呈薄膜质封闭的囊状,易与竿的内壁相剥离;竿环多少明显隆起,稀可不明显。
  竿每节分2枝,一粗一细,在竿与枝的腋间有先出叶,有时在此2枝之间或粗枝的一侧再生出第三条显著细小的分枝,竿下部的节最初偶可仅分1枝。竿箨早落;箨鞘纸质或革质;箨耳不见乃至大形;箨片在竿中部的竿箨上呈狭长三角形或带状,平直或波状或皱缩,直立至外翻。
  末级小枝具(1)2—4(7)叶,通常为2或3叶;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下表面(即离轴面)的基部常生有柔毛,小横脉明显。花枝甚短,呈穗状至头状,通常单独侧生于无叶或顶端具叶小枝的各节上(如生于具叶嫩枝的顶端、新生的开花植株或同一花枝再度开花时,则此等花序及小穗之变化极大,均不宜用作分类的依据),基部的内侧托以极小的先出叶,后者之上还有2—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苞片之上方是大形的佛焰苞2-7片,在此佛焰苞内各具1-7枚假小穗,惟花枝下方的1至数片佛焰苞内可不生假小穗而有腋芽,花枝中不具假小穗的佛焰苞则常早落,致使花枝下部裸露而呈柄状,其腋芽于花枝上部的佛焰苞及其腋内的小穗枯谢后,还可继续发育成新的次生花枝或假小穗;佛焰苞的性质在许多方面与竿箨或枝箨相似,纸质或薄革质,宽广,多脉,有或无叶耳及鞘口继毛,叶舌截平或弧形,有时两侧多少下延,具呈叶状至锥状的缩小叶(即退化的小形绿色叶片);假小穗的基部近花枝的一侧常有一膜质具2脊的先出叶,有时此先出叶偏于假小穗基部的一侧时则背部仅有1脊,先出叶上方还有呈颖状的苞片,苞腋内亦可再具芽或次生假小穗;小穗含1—6朵小花,上部小花常不孕;小穗轴通常具柔毛,脱节于颖之上与诸孕花之间,常呈针棘状延伸于最上小花的内稃之后,此延伸部分通常无毛,其顶端有时尚有不同程度退化小花的痕迹;颖0-1(3)片,其大小及质地多变化,广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5至多脉,背部常有脊,先端锥尖,有时也有极小的缩小叶;外稃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尖,呈短芒状或锥状,7至多脉,背脊不明显;内稃等长或稍短于其外稃,背部具2脊,先端分裂成2芒状小尖头;鳞被3,稀可较少,椭圆形、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位于两侧者其形不对称,均有数条不明显的细脉纹,上部边缘生细纤毛;雄蕊3,偶可较少,花丝细长,开花时伸出花外,花药黄色;子房无毛,具柄,花柱细长,柱头3,偶可较少,羽毛状。
  颖果长椭圆形,近内稃的一侧具纵向腹沟。笋期3—6月,相对地集中在5月。模式种:桂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本属50余种,均产于我国,除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外,全国各地均有自然分布或有成片栽培的竹园。
  尤以长江流域至五岭山脉为其主要产地。仅有少数种系延伸至印度、越南,日本和朝鲜的本属植物均系早年由我国输入。欧洲、北非及北美也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引入栽培,并且成为若干种的模式产地。由于经济价值大,现在世界各地凡是本属植物能生长的地方,几乎都已有引种。
  刚竹属植物系我国竹亚科中,经济价值最大,种类众多的1属,除著名的毛竹(南竹)长期以来已有大面积栽培外,其他许多竹种因不同的用途而广泛栽培于农村或城市庭园中,尤以浙江省的种类最多,在该省又以安吉县最为集中。解放后经政府倡导,华北地区不断地引种本属某些竹种,多能生长良好,但要注意防旱,尤其出笋时不可缺水。
   亚族概述:Keng f.In Journ.Bamb.Res.11(1):24.1992.竿中部每节仅具1竿芽;雄蕊3—6枚。模式属: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本亚族共包括5属,分布均在东亚,除阴阳竹属Hibanobambus Maruyama et E.Kamura这一所谓自然杂交属(Sasa × Semiarundinaria)限产于日本外,我国有大节竹属Indosasa McClure、唐竹属Sinobambusa Makino、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 Keng和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4属。
   本族概述:地下茎单轴或复轴型,具真鞭。竿和枝条的节间呈圆筒形或在有枝的一侧之节间下部多少扁平或具明显的沟槽,有时竿下部的节间可略呈四棱形(例如寒竹属Chi-monobambusaMakino的一些种)或枝条的节间可为三棱形(例如倭竹属ShibataeaMaki-no的种类);竿节具单芽或并列2或3芽,以后每节分1—3枝或数枝。
  竿箨大都早落(寒竹属某些种可宿存)。叶片常具显著的小横脉。花枝单纯不分枝,或可分枝而呈总状或圆锥状,有叫小枝与假小穗混合生在同一节上,基部有1先出叶和0至数苞片;假小穗以1至数枚着生在缩短的末级花枝各节之苞片(或佛焰苞)腋内,亦可直接生于具叶小枝的下部各节,偶或单生于枝顶,其中侧生的无小穗柄,而顶生者则以小枝顶端的那段节间充作其柄;每个假小穗基部还有1先出叶及0-8苞片,后者全部或部分的腋内生有潜伏芽或由此芽萌发而成的次生假小穗;小穗含数朵至多朵小花,顶端小花形小而为不孕性,有时基部小花亦为不孕性而在其外稃内生有发育不良的小型内稃以及类似芽状的小花之其它部分;颖1-3或有时无颖;外稃膜质乃至革质,先端常为锐尖头,具多脉,亦可有小横脉;内稃具2脊;鳞被一般为3片;雄蕊(2)3,稀可4—6,花丝细线形,互相分离;子房无毛,基部有时可呈柄状,花柱及柱头1—3。
  果实多为颖果,稀可果皮肉质而于干燥后呈坚果状(例如寒竹属ChimonobambusaMakino和筇竹属QingzhueaHsuehetYi如此)。模式属:倭竹属ShibataeaMakinoexNakai.本族现已知包括有9属,分布主要在东亚的温带地区,但亦有少数属种产于亚热带(大节竹属IndosasaMcClure)和高寒山区(寒竹属、筇竹属)。
  我国有8属100余种,可根据竿中部每节的竿芽数分为下列2亚族。 超族概述:地下茎大都为合轴型,其竿柄可延伸成假鞭或不延伸,惟在倭竹族的属种则都是具有真鞭的散生竹类;竿箨多为脱落性乃至早落(但有例外可宿存)。花枝有叶或无叶;假小穗(或其穗簇即花序)极大多数无柄,侧生于花枝(甚至是主竿)的各节上,如为顶生时,则花枝最上方的一段节间可类似其柄。
  果实为颖果、浆果(此时可无胚乳)、坚果(果皮干后坚硬)或囊果(果皮质薄,与种子易剥离)等类型。模式属:筋竹属Bambusarr。Schreb。( ns。)本超族计含梨竹族MELOCANNEAE、筋竹族BAMBUSEAE、牡竹族DENDRO-_CALAMEAE、褐纹竹族NASTEAE及倭竹族SHIBATAEEAE等5族,其中仅褐纹竹族我国不产。
  前3族国产21属240余种,分布均在华南、西南各省区之热带、亚热带各处;而倭竹族则多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北缘至温带各地,西南省区较高海拔山岳地带亦有。亚科概述: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1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
  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 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 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
  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 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 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 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
  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 过渡颖(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 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 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
  果 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 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 可无胚乳)。
  染色体基数X=12。模式属:?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 ns。)mbosRetz。( j。)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
  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除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本科概述:植物体木本(竹类和某些高大禾草亦可呈木本状)或草本。
  根的类型极大多数为须根。茎多为直立,但亦有匍匐蔓延乃至如藤状,通常在其基部容易生出分蘖条(sucker或shoot),一般明显地具有节(node)与节间(internode)两部分[茎在本科中常特称为秆(culm);在竹类中称为竿,以示与禾草者相区别;节间中空,常为筒形,或稍扁,髓部贴生于空腔之内壁,但亦有充满空腔而使节间为实心者;节一处之内有有横隔板(diaphragm)存在,故是闭塞的,从外表可看出鞘环(sheathnode)和在鞘上方的秆环(culmnode)两部分,同一节的这两环间的上下距离可称为节内(intrahode),秆芽即生于此处。
  叶为单叶互生,常以1/2叶序交互排列为2行,一般可分3部分:①叶鞘(leafSheadth),。它包裹着主秆和枝条的各节间,通常是开的,以其两边缘重叠覆盖,或两边缘愈合而成为封闭的圆筒,鞘的基部稍可膨大;②叶舌(ligule)位于叶鞘顶端和叶片相连接处的近轴面,通常为低矮的膜质薄片,或由鞘口燧毛来代替,稀为不明显乃至无叶舌,在叶鞘顶端之两边还可各伸出一突出体,即叶耳(auricle),其边缘常生纤毛或燧毛③叶片(blade),常为窄长的带形,亦有长圆形、卵圆形、卵形或披针形等形状,其基部直接着生在叶鞘顶端,无柄少数禾草及竹类的营养叶则可具叶柄(petiole)],叶片有近轴(上表面)与远轴(下表面)的两个平面,在未开展或干燥时可作席卷状,有1条明显的中脉(midrib)和若干条与之平行的纵长次脉(sècondary veins),小横脉(crossedveitilet)有时亦存在。
  花风媒,只有热带雨林下的某些草本竹类可罕见虫媒传粉;花常无柄,在小穗(rachilla)上交互排列为2行(尤以多花时为然)以形成小穗(spikelet),由它们再组合成为着生在秆端或枝条顶端的各式各样的复合花序,惟有一部分竹类的小穗可直接着生在竿和枝条之节处[此情况可说是无真正的花序而仅有花(floweringbranch)],小穗轴实为一极短缩的花序轴(rachis),在其节处均可生有苞片(boract)和先出叶中(prophyll)各1片,若其最下方数节只生有苞片而无他物,则此等苞片就可称为颖(glume),而陆续在上方的各节除有苞片和位于近轴的先出叶外,还在两者之间具备一些花的内容,此时苞片即改称为外稃(lemma),先出叶相应地称为稃(palea),在习惯上通常将此两稃片(anthoecium)连同所包含的花部各器官统称为小花(floret),以一朵两性小花为例,它计有:①外稃:通常呈绿色,有膜质、草质、薄革质、革质、软骨质等各种质地,先端渐尖、急尖、钝圆、截平、微凹或二裂者,常具平行纵脉,主脉 申出乃至成芒(其他脉亦可如此);②内稃;常较短小,质地亦较薄,先端多呈截平或微凹,背部具2脊,亦有若干平行纵脉,其2脊可伸出成小尖头或短芒;③鳞被(亦称浆片)(lodicule):此为轮生的退化内轮花被片,计2或3片,稀可较多或不存在,形小,膜质透明,下部具脉纹,上缘生小纤毛;④雄蕊:其数为(1)3—6枚,稀可为多数,下位,具纤细的花丝与二室纵裂开(稀可顶端孔裂)的花药,后者常以中部背着花丝顶端,嗣后成熟时能伸出花外而摆动,用以散布花粉;⑤雌蕊1,具无柄(稀或有柄)一子室的子房,花柱2或3(稀1枚或更多),其上端生有羽毛状或帚刷状的柱头,子室内仅含1粒倒生胚珠,它直立在近轴面(即靠近内稃)一侧之基底。
  果实通常多为颖果(caryopsis),其果皮质薄而与种皮愈合,一般连同包裹它的稃片合称为谷粒(grain),此外亦可有其他类型的果实而具游离或部分游离的果皮;种子通常含有丰富的淀粉质胚乳及一小形胚体,后者位于果实或种子远轴面(即靠近外稃)的基部,在另一侧或其基部从外表即可见到线形或点状的种脐(hilium),通常线形种脐亦称为腹沟(ventral sulcus)。
  模式属:早熟禾属Poa L.本科已知约有700属,近10000种,是单子叶植物中仅次于兰科ORCHIDACEAE的第二大科,但在分布上则较之更为广泛而且个体远为繁茂,亦即它更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说,凡是地球上有种子植物生长的场所皆有其踪迹。
  我国各省区都有其分布,除引种的外来种类不计外,国产200余属,1500种以上,可归隶于7亚科,约45族。 本目概述:本目只含禾本科一科,其性状描述可详见该科。过去有人认为它的亲缘与莎草科 CYPERCEAE有较密切的关系,故将此两科同归隶于颖花园GLUMIFLORAE之内。
   据新近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叶解剖与孢粉学等方面的研究,已证明未本科很可能是从须叶 藤科FLAGELLARIACEAE的域外草属Joinvillea Gaudichaud这一类型的植物演化而 来。禾本科与莎草科只是形态上的相似,并非有真正的亲缘,故它们不应同隶于一目。
   。


关键词: 特性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