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小说正文

《功德行》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28 19:35:57 浏览次数:237

关于《功德行》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的知识您了解多少?下面为您介绍更多关于的问题


1、德行书院怎么样德行书院简介
2、中国古代的德行伦理学的表现方式
3、关于德行的诗句谁有有关德行的诗句,有的提供下
4、森海塞尔德行与国行的区别有哪些呢
5、请问佛陀的九大德行是那些,在每一个德行又有什么优点​

关于《功德行》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小说内容知识介绍:

 

1、德行书院怎么样德行书院简介


是个好书院
 

2、中国古代的德行伦理学的表现方式


中庸之道,礼尚往来
 

3、关于德行的诗句谁有有关德行的诗句,有的提供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森海塞尔德行与国行的区别有哪些呢


如果买到的德行是真货,其实就一个区别:保修
德行没有保修而已


5、请问佛陀的九大德行是那些,在每一个德行又有什么优点​


  佛陀较殊胜的九种德行:
(一)阿拉汉(应供)
(二)正自觉者
(三)明行具足
(四)善至
(五)世间解
(六)无上调御丈夫
(七)天人导师
(八)佛陀
(九)跋格瓦(旧译:世尊)
阿拉汉(Arahaü)
佛陀是阿拉汉(旧译:阿罗汉)。
  佛陀被称为阿拉汉是有几个原因。
阿拉汉在巴利语中是arahant。以已杀烦恼敌故(arãnaü hatattà)为arahaü。ari是敌人(贼),hata是杀。阿拉汉即是杀贼的意思。
何谓“贼”?“贼”就是贪、瞋、痴、妒忌、吝啬、追悔、慢、疑、邪见、昏沉、妄念、无惭、无愧等诸烦恼。
  称这些不善心所为“烦恼”(kilesa),是因为它们折磨心,使心受污染而堕落。
佛陀在证得阿拉汉道时,已杀掉所有污染自己及危害他人的烦恼贼。阿拉汉是清净无染,不与烦恼为伍的圣者:凡夫则相反,他们是制造烦恼之人。凡夫在巴利语是puthujjana, puthu kilese janentãti, puthujjano,即“制造很多烦恼的人”。
  如何解释此说?当烦恼未断,色、声、香、味、触、法六所缘撞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时,凡夫因为不能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不能如实知见因缘生灭之法的无常、苦、无我及不净的真相,就会生起以下现象:对可爱可喜的目标,即刻产生贪爱、执著及邪见(认为是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对不可爱不可喜的或不顺意的目标,即刻排斥或起瞋恨:对自己没有办法得到而别人拥有的东西,即刻生起妒忌或想破坏的心等:对这些贪、瞋、我慢、妒忌不善心的生起,不感到惭愧与羞耻。
  
因此,凡夫常与烦恼为伍,成为制造烦恼之人。烦恼不但使自己今世与下世沉沦,也损害了他人的福利。在烦恼的作祟下,凡夫做出你争我夺、欺诈,甚至杀人、放火等恶行。恶业一旦成熟,他们就得承受恶果,堕落到充满痛苦、无快乐可言的四恶道。
  所以说“诸烦恼贼,常伺杀人”,危害于这一世及未来世。
了解到自身的烦恼是毁坏自己的敌人,我们应该发奋图强,精进努力,杀掉自己的烦恼贼。《法句》第80偈颂说道:
Udaka¤hi nayanti nettikà, usukàrà namayanti tejanaü;
Dàruü namayanti tacchakà, attànaü damayanti paõóità。
   (Dhp。 80)
“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直弓箭,
木匠处理木材,而智者调御自己。”(法句-80)
佛陀在格亚(Gayà,旧译: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禅坐,以入流、一来、不来及阿拉汉道的智慧之剑杀尽了损害自己与损害他人的一切烦恼贼,所以称为“杀贼”,又称“阿拉汉”
正等正觉 SammasambuddhoSamma 是「正」,Sam 是「自己」,buddho是「觉悟」,正等正觉就是通过自己的精进证到佛果,无需其他老师指导。
  
当悉达多太子初次看到老、病、死三相时,感到非常震憾,便开始思考人世间的无常、痛苦及生命之谜。直到他看到一位出家人安详与超然之相後,他才毅然舍弃权威显赫的王位,离开亲爱的娇妻及刚出世而又未见过一面的儿子,开始寻求生命的永恒真理,走向解脱生、老、病、死的境界——涅盘。
  他这样做并非不热爱自己的妻子与孩子,而是对众生的悲悯之情超越了男女之间狭窄之爱,这是至高无上的爱。悉达多太子先後跟当时有名的阿罗罗迦罗摩仙人(Alara及优陀伽罗摩子(Uddaka)学习止禅(samatha)。虽然他先後证得了无色禅之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禅那,即止禅的最高境界,但却并不因此而满足。
  他认为这仅是心达到最幽静及细微的境界,不能趋於厌离、觉悟、解脱及涅盘。於是他离开了导师,开始独自修习苦行。
在当时的印度,一般苦行人都深信烦恼是来自於色身。因此他们通过严格的自我节制、断食等折磨身体,以期解脱烦恼,达到清净之境。
  
悉达多太子艰苦地修行六年。幵始时,他修习止息法,他控制鼻、口、耳之呼吸。由于被困在体内的气猛烈地撞击著头颚,使他痛苦难忍;有时屏气时,身体犹如被火焰燃烧,令他痛苦不堪。接著他又节制自己的饮食,每天只吃粒米。严格的节食使他黄金色的皮肤变得暗淡枯乾,痩弱憔悴。
  他自己曾说:
「由于禁食,我的眼珠深深陷入眼眶,如同沉落深水中的星星。由于营养不足,我头上的皮肤枯萎,皱纹满面,就像一粒生割下来的南瓜,风吹日晒之下,完全干瘪不堪。我非常之虚弱,当我动到我的腹部时,我触到了我的背骨;当我动到我的背骨时,我感觉到我的腹部。
  由于吃得少,我的背部与腹部紧贴着,当我小解时,我会因站立不稳而跌倒在地。」
悉达多太子艰苦的修行使自己濒临死亡的边缘,不过却无法证得自己要追求的真理。由於了解到折磨自己的色身并不是解脱之道,於是他放弃了苦行,接受了苏迦达(Sujata)的乳粥供养。
  跟随及服侍他的五位追随者,误以为太子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都带著失望之情离他而去。
之後,悉达多太子来到伽耶(gaya)的一株菩提树下,面对东方,在没有任何导师的帮肋下,以坚定的决心发誓:
「即使我的血肉干枯,只剩下皮、腱、骨,若我不得无上菩提,我绝不起此座。
  」
悉达多太子把正念安置在入息及出息 (anapanasati),修习定力,不久即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魔王看到太子坚定的意志,知道他必能在当天证到无上菩提,於是愤怒地骑著(Girimekhala)大象,化著千只手,各持诸武器,攻击太子。
  太子不为所动,魔王於是招来暴风雨、热 灰、热石及毒风等,整个世界犹如陷入毁坏之中。
为了征服魔王,悉达多太子用中指触著大地, 呼唤大地为他在四阿僧祗劫及十万大劫所造下的英勇、无私的行为(Parami)做出证明。太子心灵的祈愿是多麽的具有震撼力且令人难以抵抗!整个大地和宇宙为之震动,以对他无与伦比的成就表示支持及敬意。
  魔王与手下害怕不巳,恐惧地挤成一团,并纷纷撤退。在黄昏前,太子成功地击退了魔王。
悉达多太子继续进入安般念第四禅。在初夜,他证到了宿住随念智。这智慧使他能够忆起无数劫中自己及他人的过去世。在中夜,他证到了天眼通,这智慧使他了知众生是如何依业力,从这一世往生至另一世。
  
在後夜(凌晨二时至六时),他证悟到累世累劫所热切追求的真理,即他自己所说:「前所未闻之法——四圣谛」◦太子彻悟到:
「此是苦,此是苦因,
此是灭,此是灭苦之道。」
悉达多太子这样证知阿罗汉道智或漏尽智 (asavakkhaya bana)。
  他明白自己的心已从漏中获得了解脱:从欲漏解脱,从有漏解脱,从无明漏解脱。由於证到了漏尽智,太子深悉:这是他的最后一世,应该做的(体证阿罗汉道智)已完成,不会再有来世(我生巳尽,梵行已立,出作已辨,不受後有)。
悉达多太子所证得的是无上菩提(anuttaratfi sammasambodhi),是所有佛陀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无人指导下所证到的阿罗汉道智。
  超凡的智慧能让他真实的了知一切,因为这智慧是与一切知智(sabbabbuta bana)相应。
佛陀成为了举世尊敬的正等正觉。从一万个世界来的天神及梵天,高高兴兴地前来礼敬世尊;大地也震动起来,所有的花朵也为之绽放,如在礼敬佛陀般。
  正等正觉的现世,给在黑暗中长久摸索,迷失的众生带来无限的希望与光明。
佛陀的阿罗汉弟子,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及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等,也觉悟四圣谛,但他们都得先向他人学习後方能体证涅盘,因此他们之证悟归纳为弟子菩提或声闻菩提(Savakabodhi),非正等菩提(sammasambodhi),此外他们的智慧也不与一切知智相应。
  
  伟大的佛陀在无人指导下,靠著自己非凡的智慧,勇猛精进而觉悟,所以被称为正等正觉或三藐三菩提(Sammasambodhi)。

明行足 Vijjd Carana-Sampanno  
Vijja是明,是指智证。
  Carana是行,是指实践修行。 佛陀兼备「明」与「行」。「明」可分三明或八明,「行」则有十五行。八明和十五行是每一尊佛所具备的。 八明略述如下: (一)观智(Vipassana bana ) 佛陀能随时观诸行(名色或五蕴)的无常、 苦、无我三相。
  这也是所有阿罗汉的永恒 住所(satata vihari。除非佛陀作意取念,他才知道这是男人、女人、众生等。 (二)意所成神变(Mano-maya  iddhi) 佛陀能随意将身变化成千万个身。 (三)种种神变(Iddhi vidha) 佛陀拥有种种神变的能力,包括伸手可触及月亮;把月亮和太阳拉近;把明亮转变成黑暗、黑暗转变成明亮;在空中飞行、水上行走、遁地、穿墙而过。
     (四)天耳(DfbbaSato) 佛陀能够通过天耳听到远处的声音,无论是微细与粗显的,包括天界与地狱的声音,以及自己身上的虫声都可听第一清二楚。 (五)他心智(Cetopariyabana) 佛陀能够知晓他人的心念,包括有情的证悟层次。
   (六)宿住随念(Pubbenivasanussati) 佛陀能够忆起无数劫的过去世,并且知道每一世的细节,包括他自己的出生地、名字,以及在哪一界逝世与出现於哪一界。 (七)天眼(Dibha cakkhiu) 佛陀能以天眼看到天界、地界或地狱等任何远近的事情。
  天眼也包括“死生智”; (Cutupapataban),即能够知道三十一界的众生所造之业,以及其死後依业投生之地。天眼亦令人知晓未来的世界 (anagatamsabana)。 (八)漏尽智(asavakkhaya bana) 佛陀通过证悟阿罗汉道智,灭除所有烦(漏)。
   佛陀所具备的上述八种智慧,称为「八明」。 三明(Tevija)是宿住随念、天眼明及漏尽智。以下列举有关佛陀的神通。 佛陀成道一年後,即应父亲的邀请,回到自己的家乡。释迦族是一个非常傲慢的贵族,包括长者、 王族都不甘於向年轻的佛陀顶礼。为了挫释迦族的傲气,佛陀展现种种神变。
  他以神通飞到天上,并在天上变做一座七彩宝桥,来回地走著,显现「双神变」 (Yamaka patihariya)。 佛陀快速地来回,进入了水遍及火遍四禅,然後出定,让身体喷发水及火,接著又再次来回进入水遍及火遍。果然,佛陀如自己所决意,让上半身发出水,下半身发出火;左边和右边的身躯,也分别发出水和火。
   唯有佛陀才能做到「双神变」,纵使大弟子如目犍连等都无此能力。因为佛陀的每个禅那心路过程之间,只隔有两个有分心。因此佛陀进入水遍及火遍四禅的速度是惊人的,而弟子的每个禅那心路过程中间则隔有十六个有分心,在交换禅定的过程稍为缓慢。 这时,释迦族人对佛陀所现的神通,无一不目瞪口呆,个个都被佛陀的威力所摄服。
  他们的傲慢立刻折服,无不向佛陀顶礼致敬。 佛陀也曾在舍卫城展现「双神变」,目的是为了摄服外道。当时佛陀,展现神通过後,心中想道:「其他佛在显完双神变後,都往何处去?」佛陀一看,知道他们都去了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在须弥山的顶端,须弥山的丰山是持双山是(Yugandhara),是四大金刚的住处。
   佛陀於是用一脚踩地,另一脚则踩持双山,然後提起地上的脚,朝向三十三天,两步就到了三十三天。来到三十三天,佛陀便向自己的母亲及其他天神开示《阿毗达摩论》,并连续地讲了三个月。 在人间的舍卫城居民很想再次亲眼见到佛陀,於是耐心地等了三个月。三个月後,他们就问天眼通 第一的阿耨楼陀尊者(Anuruddha)佛陀所居之处。
  尊者用天眼看见佛陀在三十三天雨季安居。 众人接著求目犍连尊者去请佛陀。目犍连尊者以种种神变之力,於群众中潜入大地,再穿出须弥山,刚好出现在佛陀脚下。顶礼完毕,目犍连尊者便告诉佛陀:「世尊,舍卫城的居民非常想见您,恳请世尊回人间。」 佛陀说:「好,我明天就回去。
  」 刚巧那天是满月的布萨日。佛陀向帝释天表明了返回人间的心意,帝释天便叫他的建筑工程师毗首羯磨建一道桥。此桥分三个阶梯,两边各由金银所造,中间则由红宝石做成。 隔天,佛陀走在红宝石的阶梯上,身体发出六道耀眼的光轮。迎送佛陀的队伍声势浩大,他们包括走在金色阶梯的众天神,以及走在右侧的银阶的净居天梵天神与大梵天:大梵天撑著大白伞;帝释天恭敬地捧著佛陀的衣钵:音乐神则以奏乐供养佛陀。
   佛陀在众天神的陪同下回到人间,他的光辉顿时照耀了整个舍卫城。所有的群众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看到佛陀无比的威仪与光彩,个个都发愿要成佛。据说天神与人类当天皆能互相看到对方。 率领僧众前来迎接佛的是舍利弗尊者。他对佛陀归来的这一幕赞叹不已并恭敬地对佛陀说:「世 尊!我从未见过或听过如此壮观、辉煌及荣耀的一幕。
  世尊。您的确深受天人、梵天神和人类的爱戴、 尊敬与仰慕!」 佛陀对他说:「舍利弗,有特质的圣人都会深受人及天人的爱戴。」 这天也是缅甸佛国雨季安居的最後一日,缅甸人民都了解其中的意义,所以他们都在这天燃灯放炮,以纪念佛陀从三十三天回到人间。 佛陀虽然拥有种种超人的神通,但却极少应用。
  即使他在般涅盘前身体已非常虚弱(佛陀形容自己为一辆破车),但还是决定步行到拘尸那罗,选择进入般涅盘的地方,同时也是为了度他最後一个弟子须跋陀。在最後一次行化中,由於过度的虚弱与疾 病,他不得不在二十五个地方休息。佛陀显示了他无限的悲心及坚强的意志力。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波罗提木叉律仪(Patimokkha sila) (二)守护六根(Indriya_sajvara sila) 即通过正念守护眼、耳、鼻、舌、身、意,不让烦恼贼从这六门进入心中。一般人因为不能 摄心於止禅或观禅的目标上,当六根触到可喜的六尘时,心中即生起贪爱;反之当六根触到不可喜的六尘时,心中则生起瞋恨。
  因此他的心无时无刻都受到烦恼或不善 法的折腾。佛陀多数以观智,如观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或以止禅业处,或进入阿罗汉果定,守护六根。 (三)饮食知量(Bhojane mattabbuta) 是指食用足够维持身体健康的适当食物量, 并且如此作意:我食用这食物,不是为了嬉戏,不是为了骄傲,不是为了装饰,不是为了庄严,只是为了支持及维持这个由四大种色1所构成的身体,为了防止由饥饿引起的不适,为了帮肋梵行[1]作如此思惟;我将灭除由饥饿引起旧的苦受,并阻止因饱食而引起的新感受;这样,我才会健康、无过失、安住自在。
   在用餐时,佛陀不会像常人,直到肚子胀起来才停止饮食。如果佛陀是吃三十口饭,剩下三口以水代替。饮食知量对於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受不了贪欲的诱惑,而吃到肚子饱胀,会造成身体不舒服,打坐时会昏沉,身体往前倾倒,思路迟钝,目标也会显得模糊不清,以至无法用功,枉费稀有难得的修行机会及其崇高目的。
   (四)警寤策励(Jagariyanuyoga) 指白天不睡觉,靠著行禅与坐禅,克服阻碍善法的五盖,净化心灵;初夜时(晚上六时至十时)同样藉著来回经行与坐禅,克服阻碍善法的五盖,净化心灵;中夜时(晚上十时至凌晨二时)以狮子的姿势往右躺,右脚跕著左脚,正知正念,注意起床的时间;后夜时,藉著来往经行与坐禅,净化阻碍善法的五盖,只用三夜中的一夜睡觉(三夜是指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和後夜三个部分),其他二夜则在修禅。
   佛陀时常保持正念和醒觉,一天只睡一个小时二十分锺。他的生活如下: *晚上六时至十时,他为信徒开示和协肋比丘解决修行上的问题。  *晚上十时到凌晨二时,为天神开示。天神因为怕人体臭,而半夜人较少,所以都是半夜才前来听佛陀开示,气味没这么重。 *凌晨二时到三时,佛陀开始经行。
   *凌晨三时到四时小睡一小时(下午有小 睡,故共一个多小时)。 *四时到五时,入阿罗汉道果,享受涅盘之寂静。 *五时到六时,佛陀为一切众生散发慈悲, 并应用一切知智,观看当天有哪一位众生 将证悟道果。无论即将证悟的众生身在何 处,路途有多远,佛陀都会不辞劳苦地走去向他说法。
   第五至十一行是七个妙法(sadhamma),包括: (五)信(Saddha) 是对当信之事有信心、决意而不犹豫。信是 对以下八项深心信受: 1。佛的德行指每一尊佛,包括过去佛与未来佛。 2.法一包括对道、果、涅盘及三藏经典的信心。 3。僧一包括已证得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道果的四双八辈。
   4。戒、定、慧 5。过去五蕴 6。未来五媪 7。过去五蕴与未来五蕴二者 8。缘起法一此法即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的因缘结构:当无明存在时而依靠无明,行等缘生法都会存在;当无明灭时,依靠该缘(无明)而生的行也跟著灭。缘起法也包括因果法则。
  佛陀对业及因果的了解是圆满的。 (六)惭(Hiri) 对恶行或贪、瞋、痴等恶念的生起感到羞耻。 羞耻心永远与佛陀同在。 | (七)愧(Ottappa)  对恶行或贪、瞋、痴等恶念生起感到害怕(害怕恶行所带来的果报)。当然,佛陀再也不犯任何恶行。
   (八)多闻(Bahussuta) 多闻包括对经、律、论藏三藏的知识和观 智。 (九)精进(viriya) 这包括佛陀已圆满修行的以下四法: 1。精进於断除已生的恶法。 2。精进於防止未生恶法的生起。 3。精进於令未生的善法生起。 4。精进於令已生的善法增长。
     (十)正念(Sati) 佛陀对身、受、心及法四念处,已经圆满修习,身、口、意从不失正念。 (十一)智慧(Pabba) 透视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第十二至十五行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佛陀的一切知智是因「明」而圆满。由於一切知智圆满,佛陀了知哪些东西对众生有益和无益。
   佛陀的大悲心圆满来自於「十五行」,并以大悲心劝导众生避恶行善,趋向不死之境。 八明十五行对我们平常人极为重要。譬如我们需要「行」(布施、戒与定),才有机会遇到善知识或佛陀。我们需要「明」(如观照名色和五蕴为常苦、无我的智慧),才能在遇到佛陀或善知识 後,听闻雛而体证涅盘。
   如果只行布施、持戒及修定,而缺少「明」的种子,虽然能在下一次的佛法时期,亲身听闻佛陀说法,但却不易体证四圣谛。如寇萨拉(kosala)国王,虽然多次亲近佛陀,佛陀也堵次为他说法,但由於他在过去世没有累积「明」的种子,因此不能开悟。 对於只具备「明」,而缺少「行」者,虽然可以在下一尊佛的时期听闻佛法,取得证悟,但由於 缺少「行」,难有机会遇到佛法时期。
  正如教导菩萨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禅的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和优陀伽罗摩子,虽然具备「明」的种子,可通过听闻佛法而证悟四圣谛,但不幸的是,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在菩萨还未证得正等正觉的前一周,已投身至无所有处无色界;优陀伽罗摩子则在菩萨证得正等正觉的前一晚,投生至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
   菩萨成道後,纵然能到无色界天向他们宣说真理回报他们,但是无色界的众生,只有心识,没有色身。缺乏耳根的众生无法听闻佛法。对此,佛陀感叹可惜。 这些众生在漫长的轮回中,万一其中一个恶业成熟,将会堕入四恶道之一。要想遇到下一尊佛的机会就更加渺茫。
  正如佛陀在Nakhasikha经典中说: 「比丘! •••••那咚在四恶道中往生而投生在人道或天道的众生的数量有如我指甲上的尘沙;那些一再重复地投生在四恶进中的众生数之不清,有如大宇宙的尘沙般。」 提及「明」和「行」这两类种子,有幸得遇佛法而未能获取「明」的种子的人,确实是大失良] 机,因为能透视名色的无常、苦、无我(尤其是无我)的「明」的种子,只能在佛法时期获得。
  由於人不属於八不幸生命界(atthakkana)3里的众生,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此生的良机,致力於培养慧。如果我们决意竭尽所能 并坚定不移地付出最上等的精进力,加上成熟的波罗蜜,就很可能在今世彻底灭除会导致自己痛苦和危害别人的三大毒素—贪、瞋、痴。
  如果我们这一世无法解脱轮的痛苦,至少应该努力具备[明行]两者,确保能够再遇到佛法,并在接触法后证悟涅盘,摆脱轮回的束缚。


关键词: 功德 问答 知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