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解构工人,解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02 14:02:33 浏览次数:372
哲关于资本主义形成的几个概念问题

好吧,看来楼主是对这几个名词的意思不大懂,下面我来简单的说一下。

比如说一把斧子,它的价值就是它值多少钱,它的使用价值就是它可以用来劈木头等等。现在,有这么一个原始人,他做了一把斧子,然后用它来劈木头,这把斧子很好用,刚好这人有一个邻居,他是一名猎人,会拉弓,会做陷阱…….但就是不会做斧子。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天多打一点猎物,然后拿着这些猎物去和斧子男换一把斧子。然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斧子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拿着自己多余的东西去换斧子。斧子男这时发现,自己不必亲自打猎,捉鱼,种粮食,做衣服……..只做斧子,然后换东西就行了。于是他就制作斧子。又过了很长时间(几千年,我们假设斧子男没死),根据课本上所介绍,逐渐出现了货币,这时的斧子男就开始拿斧子换钱,然后买东西。请注意,此时的斧子男做斧子不是为了自己用(也就是用斧子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卖钱(也就是获得价值)。此时的斧子被称为“商品”,所谓“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用来换钱的物品,如果商品没有价值,它就换不了钱,失去了交换这一功能,也就不能被称为商品,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现在说一下历史范畴这个事,所谓“历史范畴”,说白了,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消失的东东,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被曲解的)认为未来没有商品交换(各取所需,用不着买),也就是没有买卖东西的人了,也没有“钱”这个东西,从而也就没有了“商品的价值”,但是斧子还是能劈柴,食物还是能充饥,所以使用价值还是存在的。这也是第四个问题的答案。

下面说一下社会分工,我们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为例(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之所以可以分离出来,首先农业的粮食生产率要提高,比方说有100人,以前都是种地的,粮食刚好够吃。现在,生产率提高了,只要60人就可以生产够吃的粮食,于是,有40人可以不种地,改成手工业。其次,社会分工也促进生产力,比方还是这100人,因为有40人专从事手工业,熟练度必然提高,生产的手工制品也会随之增多,这样,社会总产品就增多了,生产力就提高了。

第一个问题,生活资料,还有另一个名词,就是“消费品”,一个工人每天创造100块钱的价值,资本家只给10块。剩下的90块有一部分资本家自己消费,一部分用于再生产,也就是变成资本。换而言之,本来是工人的钱(用来消费的钱)成为了资本。也就是被剥夺生活资料。当然,这只是资本主义形成之后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形成初期,资本家是依靠圈地运动,课税等方法来剥夺生活资料,然后作为资本的。



文学的限度是什么?

文学没有限度



以“标准”为话题的议论文
尺度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我们随时都在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沟通。无论对己、待人、处事,都应该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 把握尺度就是保持良好的节操和品质,发展良好的个性。自古以来,多少伟人、诗人、英雄人物,他们都保持着自己良好的节操和品质,发展着良好的个性。他们“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我欣赏伟大诗人屈原,他是爱国忧民的榜样,在汨罗江头,他憔悴枯瘦,宁愿投身江河也不愿让世俗的淤泥玷污了自己的洁白、高尚的心灵。他慷慨陈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把握住了做人的尺度,他将对己的这一尺度流传至今。这样的尺度,我们难道不应该发扬和继承吗? 把握尺度就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提出稳步前进、实事求是的思想。就其个人而言,在他经历过三次被贬后,他不放弃,仍然高举他的这一尺度,同工人们一起工作、吃饭,过着辛苦而充实的生活。他的行为始终不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这一尺度。也正是这一尺度为他以后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作了良好的铺垫。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向伟人学习,确定好自己的尺度,并坚持不懈。 把握尺度就是适可而止,效益优先,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才能。为什么寒冬中的腊梅能将香味传送很远?因为它们懂得把握好“度”,它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奉献出了很多,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什么海尔公司能打进外国市场而不断发展呢?因为他们始终以效益、质量为本,注意适度、适量而充分地利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标,充分发挥。人生各异,尺度不一,我们应该分析自己,把握尺度,更加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生活中充满竞争,需要交流和沟通,把握人生,让自己随着时代进步,就更需要把握好你的尺度。 尺度是一个标准,你必须学会掌握好这个标准,懂得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业绩。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中同伟人交流,学习他们所持有的尺度,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对己、对人和处事的尺度。 评论的尺度 在我的理解之中,评论其实并非是一件事,而是既相似又具有显然区别的两件事——相对于文学艺术,尤其如此。 评说之声,可仅就一位文学艺术家的单独的作品而发;而议论文,则就要在消化与一位文学艺术家的或一类文学艺术现象的诸多种文学艺术创作的资料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 打一个有几分相似又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评像是医学上的单项诊断;而论像是全身的体检报告。 比如,倘我们仅就张艺谋的《英雄》言其得失,那么我们只不过是在评《英雄》,或表述得更明确一些,评张艺谋执导的商业大片《英雄》;而倘若我们仅就《英雄》发现自诩为是“张艺谋论”的看法,那么,结果恐怕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既有《英雄》之前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等,又有《英雄》之后的《千里走单骑》等。 以上自然是文学艺术之评论的常识,本无须赘言的。我强调二者的区别,乃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话题,即我的学生们经常对我提出的一个我和他们经常共同面临的问题——文学艺术的评论有标准吗?如果有,又是些怎样的标准?被谁确定为标准的?他们凭什么资格确定那样一些标准?我们为什么应该以那样一些标准作为我们对文学艺术进行评论的标准?如果不能回答以上问题,那么是否意味着所谓文学艺术的评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应该遵循的可称之为“正确”的标准?果真如此的话,评论之现象,岂不成了一件原本并没有什么标准,或曰原则,实际上只不过是每一个评论者自说自话的无意义之事了吗?是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判断对错的尺度放在那儿,还评个什么劲儿论个什么劲儿呢?这样的话语,人还非说它干嘛呢? 我的第一个回答是:尺度确乎是有的。标准或曰原则也确乎是有的。只不过,评有评的尺度、标准、原则;论有论的尺度、标准、原则。而论是比评更复杂的事,因而也需对那尺度、标准和原则,心存较全面的而非特别主观的偏见。 我的第二个回答是:人们看待自然科学的理念是这样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 我想,人们看待文学艺术,不,文学和艺术的理念,当然同样——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文化的(包括文学和艺术);文学和艺术体现为人类最主要的文化现象,是不断进行自身之调衡、筛选及扬弃的;其内容和形式乃是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文学和艺术古往今来的这一过程,也毕竟总是有些规律可循的;遵循那些规律,世人是可以发乎自觉的,表现能动性也梳理并提升各类文学和艺术的品质的;而评和论的作用,每充分贯穿于以上过程之中…… 学生们要求说:老师哎,你的话说来说去还是太抽象,能不能谈得更具体一点儿呢?我思忖片刻,只得又打比方。 我说:亲爱的同学们,人来到世上,不管自己是否是一个与文学和艺术形成职业关系的人,他或她其实都与文学和艺术发生了一个与世人和两个口袋的关系。两个口袋不是指文学和艺术——而是指一个本已包罗万象,内容极为丰富又极为芜杂的口袋,人类文化的口袋和一个起初空空如也的,自己这一生不可或缺的,如影随形的自给自足的纯属个人的文化的口袋。这一个口袋对于大多数世人绝不会比钱包还重要。只不过像一个时尚方便的挎包。有最好,没有其实也无所谓的。但是对于一个与文学和艺术形成了热爱的进而形成了职业之关系的人,个人的文化之口袋的有或无,那一种重要性就意义极大,非同小可了。 这样的一个人,他往往是贪婪的。贪而不知餍足。一方面,他知道人类的文化的口袋里,对自己有益的好东西太多了。这使他不断地将手伸入进去往外抓取。对于他,那都是打上了前人印章的东西,抓取到了放入自己的文化口袋里,那也不能变成自己的。既然不能变成自己的,抓取对于他就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要想变成自己的,那就要对自己抓取在手的进行一番辨识,看究竟值不值得放入自己的口袋。他或她依据什么得出值与不值的结论呢?第一,往往要依据前人的多种多样的看法,亦即前人的评和论。第二,要依据自己的比较能力。可以这么说,在比较文学和比较艺术的理论成为理论之前,一个与文学和艺术发生了亲密关系的人,大抵已相当本能地应用着比较之法了。比较文学和比较艺术的理论,只不过总结了那一种比较的本能经验,使本能之经验理论化了。第三,本人的文化成长背景也起着不容忽视的暗示作用。但我们后人实在是应该感激先人。没有先人们作为遗产留下了多种多样的评和论,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学和艺术的作品,那么我们将根本无从参考,也无从比较。 我们与文学和艺术发生了亲密关系的人,不仅仅是些只知一味从人类的文化口袋里贪婪地抓取了东西往自己的文化口袋里放的人。我们这种人的特征,或曰社会义务感,决定了我们还要使自己的文化口袋变成为文学和艺术的再生炉。也就是说,我们取之于哪一个口袋,我们就要还之于哪一个口袋。抓取了创作成果之营养的,要还之以创作的成果。抓取了评的或论的成果之营养的,要还之以同样的成果。谁不许我们还都不行。这是我们这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我们这类人的一切欣慰,全都体现在所还的质量方面。社会以质作为我们的第一考评标准,其次是量。而在我们这种人,大多数情况乃是——没有一定的量的实践,真是不太会自然而然提交的。一生一部书一幅画一次演出留芳千古的例子,并不是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普遍现象,而是个别的例子…… 同学们:老师,你扯得太远了,请直接说出评的尺度和论的尺度!既然您刚才已经言之凿凿地说过有! 梁晓声:亲爱的同学们,耐心点儿,再耐心点。现在,让我告诉你们那尺度都是什么: 第一,和平主义。 第二,审美价值。 第三,爱的情怀。 第四,批判之精神,亦曰文化的道义担当之勇气。 第五,以虔诚之心确信,以上尺度是尺度,以上原则是原则;并以文学的和艺术的眼光,看以上诸条,是否在文学的和艺术的作品中,得到了文学性的和艺术性的或传统的或创新的或深刻的或激情饱满的发挥。总而言之,将要创作什么?为什么创作?怎样与创作结合起来进行评和论? 同学们:老师啊老师,您说的那算是些什么尺度啊!太老生常谈了!半点儿新观念也没有哇!听起来根本不像在谈文学和艺术,倒像是在进行道德的说教梁晓声:诸位,稍安勿躁。我只不过才说了我的话的一半。我希望你们日后在进行文学的文艺的评或论的时候,头脑里能首先想到两个主义,一个方法。它们都是你们常挂在嘴边上动辄夸夸其谈的,但是我认为你们中其实少有人真的懂得了那是两个什么样的主义,一个什么样的方法。 第一个主义叫做解构主义。这个主义说白了就是“拆散”一番的主义。也不是主张对一切都“拆散”了之,而是主张在“拆散”之后重新来发现价值。我们都知道的,世上有些事物,有些现象,初看起来,具有某种价值似的,一旦“拆散”,于是了无可求。证明看起来形成印象的那一种价值,原本就是一种虚炫的价值。而还有些事物或现象,是不怕“拆散”的,也是经得住“拆散”的。即使被“拆散”了,仍具有人难以轻弃的价值。比如一个崭新的芭比娃娃或一艘老式战舰。芭比娃娃是经不起一拆的。拆了就只不过一地纤维棉和一地布片。不是芭比娃娃没有它自己的价值,而是强调它的价值一定在它是一个芭比娃娃时才具有。但一艘战舰,即使被拆了,钢还有不可忽略的价值。以战舰对比芭比娃娃,太欠公平了。那么就说是一只老式的罗马表“解构”了,也许会发现小部件与小部件之间所镶的钻石。而芯内的钻石,只有在“解构”之后才会被人眼看到。一把从前的玻璃也是那样。刀头上的钻石的价值是不应被轻易否定的。故我希望你们明白——这世上确乎存在着连解构主义也对之肃然的事物或现象。凡是解构主义解构来解构去,甚或轻易根本不敢对之实行解构的特别稳定的价值,它若体现在文学或文艺之中了,评和论都要首先予以肯定。连这个态度都丧失了的评和论,就连客观公正也首先丧失了。所以我再说一遍,凡解构主义最终无法解构得了无可取代的价值取向,皆可作评和论的尺度。我刚才举到的只不过是我所重视的,自然非是全部。 第二个主义是存在主义。一谈到存在主义,有人就联想到了那样一句话——“凡存在的,即合理的。”在这一句话中,“合理”是什么意思呢?非是指合乎人性情理,也非是指伦理学方面的道理,而是指逻辑学上的因果之理。即其因在焉,其果必存。某些评或论,不究其因,只鞭其果,不是有思想有见识的评和论。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发表否定之声的时候,当先自问——那原因我看到了没有?倘看到了,又不敢说,那就干脆缄口,什么都别说了。当老师的人,每顾左右而言其他,圆滑也。圆滑非是评和论的学问或经验,是大忌也,莫学为好。存在主义是评论具有社会批判性的文学和文艺的不可或缺的一种尺度。现在我们该谈谈那一种方法了。非它,比较之法而已。所谓“比较文学”,即应用比较之法认识文学品质的一种方法。不比较,难鉴别。这是常识。老百姓买东西,还往往货比三家呢。 这一种方法,自评论之事产生,其实一贯为人用也。但那是一种本能性的方法之应用,并未被上升为理论。由经验而理论,只不过是上一个世纪才有的事。一切之人,面对文学或文艺,忽觉有话要说,头脑中那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应呢?最初的资讯反应而已。民间夸邻家的女孩儿漂亮,怎么说?——呀,这丫头,俊得像……于是夸者联想到了嫦娥;而你们今天,会联想到某某明星、模特。一个人头脑里所储存的资讯越丰富,评起来论起来就越自信。而自信的评和论,与不自信的评和论的区别乃在于——前者之言举一反三,后者却每每只能一味地说:“我觉得……”因为除了自己的“觉得”,几乎再就说不出别的什么。所以同学们要多读,多看,使自己关于文学和文艺的资讯背景渐渐厚实起来,以备将来从事与评和论的能力有联系的职业…… 最后我要说的是——或言我要作一番解释:我虽仅只大略地归纳了六条尺度,其实它们包含着互相贯通的内在结构。比如在我这儿,想象力的魅力,也是一种类。故《西游记》依我之眼来看,首先是美的文学。《白蛇传》更是古今中外极美之例也。而牺牲精神、正义行为,尤其是美的。故在我这儿,连《赵氏孤儿》都是美的。爱的情怀,当然也不仅仅指男女之爱。《汤姆叔叔的小屋》,大爱之作品也。《雷霆大兵》的主题是什么呢?可不可以说是枪林弹雨之中的人类爱的大情怀的诠释呢?而在批判之精神的感召下,近二百年来,古今中外曾产生了多少优秀的文学和文艺啊! 我的结束语是:将解构主义当成棍棒横扫一切的评和论的现象,是对解构主义不得要领的“二百五”的现象。以“存在的,即合理的”为盾牌,专门作某些显而易见的文化垃圾的卫士的人,犯的乃是理解力方面的低级错误。如果我们正确领会了以上两种主义,再加上善于运用比较之法,则定会在评和论这两件事中,提高自己,有益他人。归根结底,评和论的尺度即不但有,而且是需郑重对待的。

有什么好看的小说吗?
总收藏榜(总排行) 更多>> 序 号 书 名 作 者 出 版 社 状 态 上传时间 收藏数 1 幸运草 12乖乖 天津人民出版社 连载中 2007-09-19 1159932 2 现代浪漫魔幻爱情故事:是恶魔那又怎样 边澄澄 崇文书局 连载中 2007-09-19 837668 3 12岁文坛小圣女残爱奇作:雪逝(2) 月弧遐 北岳文艺出版社 连载中 2007-09-19 454748 4 花样boys&girls 蝴蝶最后离开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连载中 2007-09-19 365803 5 五十年前流传下来的千年古卷:盗墓笔记 南派三叔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连载中 2007-08-26 97174 6 天秤座王子:二十二条精英校规 思竹 人民日报出版社 连载中 2007-08-22 84195 7 遭遇韩国黑道帅哥:我的霸道王子 纯墨 湖南人民出版社 连载中 2007-09-19 76510 8 法老的召唤:盗墓之王 飞天 花山文艺出版社 连载中 2007-09-19 76175 9 诛仙(大结局):奇幻魁首亿万仙迷苦等三年 萧鼎 花山文艺出版社 连载中 2007-07-11 68773 10 亚洲奇幻武侠:魔影流沙 海汐 安徽文艺出版社 连载中 2007-10-29 68658

谁帮我写一篇文章<见习我要得到什么>
给你个网站,希望能够帮助你: http://lunwen.cnkjz.com/lunwen/76/161/

建构和构建有何不同?

在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里可以查到“建构”,而没有“构建”说法。维基百科对“建构”的解释是:建构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建构主要应用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的分析上,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亦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种从文本间找到的系统。与建构相对的是解构,解构着重在对各文本间的剖析、阅读,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

然而在中华语文网上又看到转摘的一篇文章上的另一说法,该文是从词语的词序颠倒角度上来对“构建”与“建构”进行了剖析,以下是中华语文网上《从是建构还是构建说开去》( http://myPAge.zhyww.cn/pagex.asp?pgid=90456)这篇文章的部分摘录:

首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组词:

女子与子女:两个词均为名词,前者指女性的人;后者指儿子和女儿,其内涵较前者宽广一些。

火急与急火:前者是形容词,意为非常紧张,如十万火急。后者是名词,一是指烧煮东西时的猛火,如急火煮不好饭;二是指因着急而产生的火气,如急火攻心。
可见,词语的词序颠倒后,其词性和意义已不再一样了。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分析还可发现,词语的词序颠倒之后,将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性、词义及色彩均已发生了变化。

如:同伙与伙同 “同伙”:色彩为贬义,作动词,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从事某种活动;作名词,指同伙的人。 “伙同”:动词,色彩为中性,意思是跟别人合在一起(做事),如他伙同几个退休工人办起了一家农机修配厂。了不得与不得了 “了不得”;多含褒义,一是指大大超过寻常的;很突出,如他高兴得了不得。二是表示情况严重,没法收拾,如:可了不得了,小孩不见了! “不得了”: 多含贬义,一是表示情况严重,如哎呀,不得了,着火了。二是表示程度很深,如她急得不得了,可又没有办法。

二、词性、词义有变,却无色彩之别。

如:产生与生产 “产生”:动词,指 由已有事物中出现新事物;出现,如产生矛盾。 “生产”:动词也可作名词,指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个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工业生产;也指生孩子。

火烧与烧火 “火烧”:“烧”读轻声,名词,指一种表面没有芝麻的烧饼。 “烧火”:动词,使柴、煤等燃烧(多指炊事),其中间可以插入其它成分,如烧火做饭,烧一次火等。

力量与量力 “力量”:名词,力气;能力。如团结就是力量。 “量力”:动词,指衡量自己的力量,如度德量力、量力而行等。

三、词性、词义同中有变,无色彩之别。

如:工人与人工 都可作名词,“工人”: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人工”:人力、人力做的工,如人工操作;或者工作量的计算单位,如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三个人工。不过,后者还可以作形容词,意为人为的,主要用来区别于“自然”或“天然”,如人工呼吸,人工降雨等。

学科与科学 都可作名词,“学科”: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等;也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等。 “科学”:指反应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但它还可以作形容词,意为合乎科学的,如科学种田、这种说法不科学,等等。
四、只词义有异,无词性、色彩之别。

如:融通与通融 都是动词,中性。“融通”:意为使(资金)流通;融会贯通,如融通古今;使融洽,相互沟通,如融通感情。“通融”:意为变通办法,给人方便,如这事可以通融;也可指短期借钱,如我想跟你通融二百块钱。

词语与语词 都是名词,中性。“词语”:指词和短语;字眼。“语词”: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学力与力学 都是名词,中性。“学力”:指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力学”:指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作用的科学。

这类词语还有蜂蜜与蜜蜂、关闭与闭关等。

五、词义由具体转抽象,无词性、色彩之别。

如:粮食与食粮 “粮食”:指共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 “食粮”:除了指人吃的粮食外,还具有抽象的比喻义,如精神粮食、煤是工业的粮食等。

女儿与儿女 “女儿”:指女孩子,尤其是相对父母而言的。“儿女”:除了指子女,如把儿女抚养成人;男女,如儿女情长之外,还含有比喻义,如英雄的中华儿女。
这类词语还有熟面与面熟、白血与雪白等。

六、词性、词义及色彩几乎无变化,但使用对象和习惯说法有区别。

如:计算与算计 都是动词、中性或贬义,都含有根据已知数通过数学方法求得未知数;考虑、筹划;暗中谋划损害别人的意思。

但在某些方面只能用“计算”,如计算机、计算器等,却不用“算计”。而在“他总爱算计别人”一句中往往又不用“计算”。

火热与热火 都是形容词、中性或褒义,都含有像火一样的、亲热的、紧张激烈的意思。但要注意它们的使用对象,如他俩打得火热、火热的斗争、火热的太阳等一般不用“热火”;而热火朝天、那场面可热火啦、他俩谈得很热火等处一般又不用“火热”。

兄弟与弟兄 都是名词、中性或褒义,都含有同是一父母所生的男子,也都可以有比喻义,如我们要多支援农民兄弟(弟兄)。但也要注意习惯说法,如兄弟民族、兄弟单位等,一般不说弟兄民族、弟兄单位。

此外,还有些词语,词序弄反了会惹出很大的麻烦来。例如,本来是要你去南海办事,而通知时却说成或写成了海南。这样一来,怎不令你劳民伤财呢?

像这样词序相反的地名还有不少,如开封与封开(一在河南,一在广东)、越南(国名)与南越(我国秦汉时指现在的广东与广西一带)等。 可见,词语的词序是不能随便颠倒过来使用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颠倒其词序,如“城市”,就无词序相反的词语“市城”;“关怀”也无“怀关”的说法。随便颠倒词语的词序,不仅令人难以接受,而且还会闹出笑话来。如把“吃饭了”说成“饭吃了”。

那么,“建构”与“构建”哪一个词才是正确的呢?当然是“构建”正确,它有建立之意,且多用于抽象事物,如构建新的科学体系。但它却根本没有与之有相反词序的词语“建构”。

着疑问又去查阅了99看版的简装和精装片辞海,上面都没有“构建”与“建构”之说,看来二者还是个新生词汇,以后究竞谁能入选辞海,是个值得商榷探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听说“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等,看来“构建”可能更能被日常老百姓所能接受点,我也赞同这一观点;而对于有的人所用的“建构”一词则可能来源于对认知学习领域的“建构主义”一词的断章取义罢了。



关键词: 工人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