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北上征服老板,北上征服老板下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5 14:08:39 浏览次数:218
亚历山大大帝是个怎样的人物
一般来说,西方人所说的四大军事伟人是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和拿破仑。 亚历山大是最早的一个,他20岁即位,一年以后出发远征波斯帝国,33岁在征服 了波斯,埃及,和印度北部以后在回军途中病逝。这个人在西方历史上有多伟大 ,可以由一则逸事看出来:凯撒年轻时碌碌无为,直到34岁在西班牙当财政官时 ,有一次在神庙里看到亚历山大的塑像,突然想起亚历山大在他这个年纪,早已 征服了当时希腊人已知的整个世界,对比自己,不禁悲从中来,仰天长叹。由此 亚历山大的事迹激发了凯撒的雄心,此后发奋图强,终成一代伟亚历山大时代的背景是这样的: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跨欧亚非叁大洲的 帝国,公元前5、6世纪时试图征服希腊半岛,希腊城邦国家联合击退了波斯侵略 (象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海战等着名战役),而后希腊内部雅典 和斯巴达为争夺希腊世界的领导权,打了30年伯罗奔尼萨战争,雅典,斯巴达, 和底比斯先后称霸,但是都两败俱伤。 希腊北部的小国马其顿乘机崛起。亚历山大的父亲是马其顿王菲利普。菲利普创 建了一支精锐的职业部队,完善了步兵方阵的组织,使马其顿成为希腊世界的一 个强国。亚历山大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宫廷氛围里,不仅习武,而 且受到极好的教育。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13岁起,跟随 亚里士多德在一个小山村里住了3年之久。根据英国军事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富勒 的评价,亚历山大是希腊这个小国寡民传统的城邦世界中,第一个具有"四海一家 "的帝国思想的君主,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罗马帝国,现代西方的文化则是 源于古希腊罗马。"他不仅是一个世界征服者,而且他还创立了一个世界观念,自 此以后在(西方的)每个时代中,这种观念都曾经一再地复活,因为这一点,所以 在(西方)历史上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够赶得上他这种光荣的地位"(这里面 肯定有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亚历山大20岁时(公元前336年),菲利普被刺杀,亚历山大继位以后,利用他父亲 打下的坚实政治军事基础,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以前几百年雅典、斯巴达、 底比斯都没有作到的事情,成为整个希腊世界的共主,并征集了一支希腊联军开 始远征庞大的波斯帝国。 公前335年底或334年初,21岁的亚历山大率3万步兵和5千骑兵,横渡赫勒斯庞 海峡(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踏上亚洲的土地,开始远征。自此,直至病逝, 亚历山大一直是在远征中渡过的,再也没有回到希腊。他的希腊联军,步兵以马 其顿方阵兵为主,骑兵以希腊帖撒里亚骑兵为主,还有他最精锐的马其顿近卫骑[兵(是后世西欧重装骑士团的雏形)。美国军事理论家杜普伊认为,马其顿方阵是 当时世界一项真正的军事组织和战术革命("武器和战争的演变"85年中文版)。 亚历山大一生在征战中渡过,打过大小战役无数,最重要的是四大会战。第一战 是横渡赫勒斯庞以后不久的格拉尼卡斯(Granicus) 战役,波斯边疆省份的3位总 督,包括波斯皇帝大流士的附马,联兵4万人(2万波斯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被 亚历山大一战击败。此战中亚历山大亲率近卫骑兵冲锋,手刃2位波斯总督,自己 的头盔和帽缨也被其中一位波斯总督的战斧劈掉。另外一位波斯总督在亚历山大 身后偷袭时被亚历山大的部将杀死。 此战之后,他发现波斯的海军优势对他的后勤补给产生严重困扰,但是当时希腊 又没有足够强大的舰队来挑战波斯的制海权。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笨办法--从陆 地上攻占所有的东地中海港口和基地。亚历山大从今天的土耳其地区出发,一路 征战南下叙利亚,巴勒斯坦,直到埃及。途中,波斯皇帝大流士御驾亲征,从亚 洲腹地征调几十万大军出现在亚历山大的背后,切断马其顿军的供应线。亚历山 大回身面对大流士的优势兵力,进行了伊苏斯(Issus) 会战。对伊苏斯会战中波 斯方的兵力,古典历史学家的说法不一,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60万肯定 是大大夸张了。不过波斯兵力占很大优势是没有问题的。但波斯军的素质不如马 其顿军。此战几乎全歼波斯军,大流士皇帝落荒而逃。为了巩固后方,亚历山大 没有穷追,而是回身继续征服地中海沿岸港口,其间进行了着名的推罗城( 围攻战 ,历时7个月。 然后亚历山大南下征服埃及,建立今天埃及着名的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并宣称自 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此时,他联想到Homonia这个观念,就是和谐团结,万众 一心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告诉亚历山大说,对待希腊人应如朋友,对待野蛮人 应如禽兽。但是亚历山大却要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又进一步,他宁 愿把人类分为善恶两种,不考虑种族的区别,因为亚历山大相信他负有一个神授 的使命,来调和全体的人类 征服埃及以后,亚历山大北上向波斯腹地进发,和大流士作总的清算灭亡了波斯帝国以后,亚历山大继续向里海进发经过一系列征战灭国无数 一直向东进军越过阿富汗入侵印度 评论

亚历山大东征亚洲几年?攻打了哪些国家.?最惨的一战是那里?他又是怎样死的??

时间: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前332年11月,亚历山大进军埃及,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 攻打了当时的波斯帝国,导致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后,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于前329年春穿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前327年夏,他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离开巴克特里亚,率兵约3万人沿考芬河(今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前326年4月,远征军由布克法拉城抵达希达斯佩斯河(今杰赫勒姆河),与波鲁斯王国军队隔岸对峙。亚历山大率军渡河作战,消灭波鲁斯步兵近2万、骑兵3000,迫使波鲁斯国王投降。前325年侵入印度波拉伐斯王国

 

最惨烈一战:前329年春穿越兴都库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亚,追击拜苏斯至粟特 ,并将其处死 。在粟特遇到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贵族斯皮泰领导的起义威胁最大。起义军曾一度收复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给远征军以沉重打击。亚历山大在中亚细亚征战两年余,方将起义军镇压下去。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发高烧身亡。

评论

七律长征描述了五副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评论

长征精神是什么?
在中国革命的史诗中,最壮丽的篇章莫过于红军的万里长征.长征是党中央在中国革命的危难关头,作出的伟大决策.长征不仅使中国革命得到了转机,而且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百折不挠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一、长征精神的形成(一)伟大的创举诞生和培育了长征精神遵义会议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冒险主义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全国星火燎原的 一是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是坚韧不拔、不曲不挠的精神 三是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四是放眼全局、重点突破的精神。 评论

亚历山大帝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亚历山大是最早的一个,他20岁即位,一年以后出发远征波斯帝国,33岁在征服 了波斯,埃及,和印度北部以后在回军途中病逝。这个人在西方历史上有多伟大 ,可以由一则逸事看出来:凯撒年轻时碌碌无为,直到34岁在西班牙当财政官时 ,有一次在神庙里看到亚历山大的塑像,突然想起亚历山大在他这个年纪,早已 征服了当时希腊人已知的整个世界,对比自己,不禁悲从中来,仰天长叹。由此 亚历山大的事迹激发了凯撒的雄心,此后发奋图强,终成一代伟人。 亚历山大时代的背景是这样的: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跨欧亚非叁大洲的 帝国,公元前5、6世纪时试图征服希腊半岛,希腊城邦国家联合击退了波斯侵略 (象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海战等着名战役),而后希腊内部雅典 和斯巴达为争夺希腊世界的领导权,打了30年伯罗奔尼萨战争,雅典,斯巴达, 和底比斯先后称霸,但是都两败俱伤。 希腊北部的小国马其顿乘机崛起。亚历山大的父亲是马其顿王菲利普。菲利普创 建了一支精锐的职业部队,完善了步兵方阵的组织,使马其顿成为希腊世界的一 个强国。亚历山大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宫廷氛围里,不仅习武,而 且受到极好的教育。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13岁起,跟随 亚里士多德在一个小山村里住了3年之久。根据英国军事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富勒 的评价,亚历山大是希腊这个小国寡民传统的城邦世界中,第一个具有"四海一家 "的帝国思想的君主,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罗马帝国,现代西方的文化则是 源于古希腊罗马。"他不仅是一个世界征服者,而且他还创立了一个世界观念,自 此以后在(西方的)每个时代中,这种观念都曾经一再地复活,因为这一点,所以 在(西方)历史上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够赶得上他这种光荣的地位"(引自富勒"亚历山 大的军事艺术"(Generalship of Alexander the Great)1960年英文版)。这里面 肯定有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亚历山大20岁时(公元前336年),菲利普被刺杀,亚历山大继位以后,利用他父亲 打下的坚实政治军事基础,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以前几百年雅典、斯巴达、 底比斯都没有作到的事情,成为整个希腊世界的共主,并征集了一支希腊联军开 始远征庞大的波斯帝国。 公元前335年底或334年初,21岁的亚历山大率3万步兵和5千骑兵,横渡赫勒斯庞 海峡(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踏上亚洲的土地,开始远征。自此,直至病逝, 亚历山大一直是在远征中渡过的,再也没有回到希腊。他的希腊联军,步兵以马 其顿方阵兵为主,骑兵以希腊帖撒里亚骑兵为主,还有他最精锐的马其顿近卫骑 兵(是后世西欧重装骑士团的雏形)。美国军事理论家杜普伊认为,马其顿方阵是 当时世界一项真正的军事组织和战术革命("武器和战争的演变"85年中文版)。 亚历山大一生在征战中渡过,打过大小战役无数,最重要的是四大会战。第一战 是横渡赫勒斯庞以后不久的格拉尼卡斯(Granicus) 战役,波斯边疆省份的3位总 督,包括波斯皇帝大流士的附马,联兵4万人(2万波斯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被 亚历山大一战击败。此战中亚历山大亲率近卫骑兵冲锋,手刃2位波斯总督,自己 的头盔和帽缨也被其中一位波斯总督的战斧劈掉。另外一位波斯总督在亚历山大 身后偷袭时被亚历山大的部将杀死。 此战之后,他发现波斯的海军优势对他的后勤补给产生严重困扰,但是当时希腊 又没有足够强大的舰队来挑战波斯的制海权。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笨办法--从陆 地上攻占所有的东地中海港口和基地。亚历山大从今天的土耳其地区出发,一路 征战南下叙利亚,巴勒斯坦,直到埃及。途中,波斯皇帝大流士御驾亲征,从亚 洲腹地征调几十万大军出现在亚历山大的背后,切断马其顿军的供应线。亚历山 大回身面对大流士的优势兵力,进行了伊苏斯(Issus) 会战。对伊苏斯会战中波 斯方的兵力,古典历史学家的说法不一,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60万肯定 是大大夸张了。不过波斯兵力占很大优势是没有问题的。但波斯军的素质不如马 其顿军。此战几乎全歼波斯军,大流士皇帝落荒而逃。为了巩固后方,亚历山大 没有穷追,而是回身继续征服地中海沿岸港口,其间进行了着名的推罗城(Tyre) 围攻战 ,历时7个月。 然后亚历山大南下征服埃及,建立今天埃及着名的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并宣称自 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此时,"他联想到Homonia这个观念,就是和谐团结,万众 一心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告诉亚历山大说,对待希腊人应如朋友,对待野蛮人 应如禽兽。但是亚历山大却要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又进一步,他宁 愿把人类分为善恶两种,不考虑种族的区别,因为亚历山大相信他负有一个神授 的使命,来调和全体的人类"。(源自英国历史学家塔尔恩Tarn的着作,转引自富 勒"西方世界军事史"1980年中文版第一卷107页)。 征服埃及以后,亚历山大北上向波斯腹地进发,和大流士作总的清算。在阿贝拉 (Arbela)会战,又称高加米拉(Gaugamela)会战中,亚历山大的4万步兵和7千骑兵 ,面对大流士御驾亲征召集的波斯帝国各部族倾国之兵。普鲁塔克的古典着作"十 二帝王传"说波斯军100万(没错,壹佰万呀),阿里安说是4万骑兵,100万步兵, 200辆大镰战车,15头战象(早于汉尼拔对罗马的战争,在印度以外使用战象这 是历史记载的第一次)。这些数字当然是大大夸张了的。真正的波斯军数字已经不 可考,最保守的估计是20万步兵和4万5千骑兵。阿贝拉会战的结果是古老而庞大 的波斯帝国一战崩溃,大流士逃出战场,后来被反水的臣下所杀。 灭亡了波斯帝国以后,亚历山大继续向里海进发,经过一系列征战,灭国无数, 一直向东进军,越过阿富汗,入侵印度,进军到印度何以东的海达佩斯(HydasPE s)河,和前来抗击的印度国王波拉斯(Porus) 夹河对峙,打了他4大会战的最后一 次,海达佩斯会战,彻底击溃波拉斯的军队。因为钦佩波拉斯的勇敢,也为了赢 得当地人的拥护,亚历山大战后义释被俘的波拉斯,仍然让他作印度国王。尽管 波拉斯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在战场上阵亡,波拉斯本人此后仍然对亚历山大死 心塌地地效忠。 此时亚历山大手下的军队已经厌战,亚历山大不得不开始西归,途中他还派人进 行了一系列探险活动,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寻找波斯湾,并绘制海岸地形图 ,还想查清里海究竟是海还是湖,等等。公元前323年6月回到巴比伦城,在那里 染上疟疾死去,终年33岁。 评论

二战如果日本与德国夹击苏联历史应该会改写吧?
不现实,德日夹击苏联不符合日本利益。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就已经确立对外的“大陆政策”,即先后征服朝鲜,外蒙古(当时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亚洲,世界。所以出兵苏联不现实,加之苏联的工业区和原材料大部分都在欧洲,日本入侵的话,拿不到资源,就不存在以战养战的可能。而且苏联中部领土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这地方一年中有半年是冰雪覆盖,另外半年雪融化,成了沼泽。就算日本打到这儿来,怎么过去是个问题。即便战胜了苏联,瓜分时,肯定德国要的是欧洲那部分,而日本拿的是亚洲那部分。一个一取不到资源,二气候严寒,三交通不发达的地方,日本怎么可能去要。而且日本的主要兵力都被中国牵制着,没有多余的兵力出兵苏联,而且日本没有准备应对苏联气候的冬季作战装备。所以我认为不现实,也不可能! 评论

关键词: 老板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