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4 15:08:00 浏览次数:216
柴可夫斯基的情感经历
著名音乐研究家大卫.布朗在他的《柴可夫斯基传》一书中披露了他的研究发现。他的说法是,柴可夫斯基当年与一位贵族的侄儿发生了同性恋关系,这位贵族写信向沙皇投诉。这封信层层传递,很多官员都了解了这桩隐私,其中包括一个叫亚可比的人,他是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一所著名学校的校友。亚可比担心这种同性恋关系暴光之后会损伤学校的声誉,于是他召集了在圣彼得堡的所有柴可夫斯基的同辈人,在自己家中设了一个道德法庭,法庭讨论了长达5个小时。亚可比的夫人作证说,道德法庭大紧闭,她无法知道他们都讨论了什么,但会议结束后,柴可夫斯基行路匆匆,脸色苍白。后来亚可比告诉她,道德法庭决定让柴可夫斯基结束自己的生命。


    许多人都倾向于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从大量披露出来的史料看,柴可夫斯基的确有同性恋倾向,柴可夫斯基的孙女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定居在美国的俄罗斯人波南克斯基对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发表了不同看法,他在自己的一本书中写道:


     有关道德法庭的传说站不住脚,它有着致命的漏洞。众所周知,当时的俄国已经算是文明社会,一群有学问又完全懂得法律的人成立个什么道德法庭,私自将一个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一个受宫廷保护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处以极刑,就像中世纪的宗教法庭仍在英国秘密开庭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柴可夫斯基存在着同性恋倾向也许是不争之事实,也许正因为此,他的婚姻才充满不幸。他的妻子是他先前的一名学生,这段婚姻使柴可夫斯基几近精神崩溃,他曾经尝试过自杀。


    有关异常情感的苦恼、痛苦和羞愧,在他的日记和书信里都有所显露。他在给他的兄弟的一封信里曾经描绘过他绝望的悲哀,他的这位兄弟也是一位同性恋者:


    你和我是如此不幸,我们在整个生命里都享受不到完全的爱和幸福,哪怕是一秒钟……

至于到底是怎样的,就看你自己的相信了。

评论

柴可夫斯基作曲的作品是
交响曲
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浮想”(Winter Daydreams)(Op. 13, 1866)
c小调第二交响曲“乌克兰”(Op. 17, 1872,于1879-90年修订,又称《小俄罗斯》(Little Russian))
D大调第三交响曲“波兰”(Op. 29, 1875)
f小调第四交响曲(Op. 36, 1877-78)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fred Symphony, Op. 58, 1885)
e小调第五交响曲(Op. 64, 1888)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PAthetique)(Op. 74, 1893)——这部交响曲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
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芭蕾舞剧
《天湖》(Swan Lake,Op. 20, 1875-76)
《睡美人》(The Sleepy Beauty, Op. 66, 1888-89)
《胡夹子》(Nutcracker, Op. 71. 1891-92)
歌剧
司令官(Voyevoda, Op. 3, 1867-68)[又名《伏尔加河上的梦》(Dream on the Volga)]
婀婷(Undine, 1869, 已毁)
禁卫兵(Oprichnik, 1870-72)[又名《卫兵生活》(The Life of Guardsman)]
匠瓦古拉(Vakula the Smith, Op. 14, 1874)[1885年修订后称《女靴》(The SliPPErs)或《奥萨纳的任性》(Oxana's Caprice)]
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 24. 1877-78)
奥尔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 1878-79, 于1882年修订)
采巴(MarzaPPa, 1881-83)
瑟西女巫(The Sorceress, 1885-87)
黑桃皇后(Pique Dame, Queen of Spades, Op. 68, 1890)
意奥兰塔(Yolanta, Op. 69, 1891)

协奏曲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 23, 1874-75)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 35, 1878)
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 44, 1879-90, 1893年Ziloti加以修订)
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为他人编纂)
交响序曲
“暴风雨”交响序曲(The Storm, Op. 76, 1864)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Fantasia Overture on Romeo and Juliet, 1869, 于1870和1880年两次修订)
1812序曲(1812 Overture, Op. 49, 1880)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Fantasia Overture on Hamlet, Op, 67a, 1888)

器乐作品
忧伤小夜曲(小提琴, Serenade Melancolique, Op. 26, 1875)
洛克克主题变奏曲(大提琴,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 33, 1876)
奇想小品(大提琴, PEzze Capriccioso, Op.62, 1887)

管弦乐组曲
D大调第一管弦乐组曲(Op. 43, 1878-79)
C大调第二管弦乐组曲(Op. 53, 1883)
G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Op. 55, 1884)
第四组曲“莫扎特风格”(Mozartiana, Op. 61, 1887 )
睡美人组曲(Sleepy Beauty, Op. 66a)
胡桃夹子组曲(Nutcracker, Op, 71a, 1892)

其他交响乐作品
“命运”交响诗(Fate, Op. 77, 1868)
“暴风雨”交响幻想曲(The TemPESt, Op. 18, 1873)
斯拉夫进行曲(Slavonic March, Op. 31, 1876)
“雷米尼的法兰契斯卡”交响幻想曲(Francesca da Rimini, Op.32, 1876)
弦乐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Op. 48, 1880)
意大利随想曲(Italian Caprice, Op. 45, 1880)
音乐会幻想曲(Concert Fantasy, Op. 56, 1884)
“司令官”交响叙事曲(Voyevoda, Op. 78, 1891)

室内乐作品
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号(Op. 11, 1871, 其中包括著名的“如歌的行板”)
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号(Op. 22, 1874)
降e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 30, 1876)
a小调钢琴三重奏“为纪念一位伟大艺术家而作”(Op. 50, 1881-82)
“佛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六重奏(Souvenir de Florence, Op. 70, 1887-90, 于1891-92年间修订) 评论

柴可夫斯基.是Gay吗?

貌似是的!

柴可夫斯基时时处于神经衰弱状态,或者处于性方面的精神衰弱状态。他有时敏感、多情,有时焦虑、恐慌。这种状态几乎跟了他一辈子。得不到异性之爱的他,只能靠他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还有极少数的几个朋友,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内,他一生中和弟弟有大量的通信,他向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郁闷与痛苦;他这个孤独的单生汉经常把妹妹的庄园当作自己的精神避难所之一,并在那里写下许多流芳百世的作品。
  结婚是一个悲剧,与弟、妹的情感又不能长久依赖,如何能让同性恋者的柴可夫斯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精神家园,而不再饱尝精神的颠沛流离呢?于是有了梅克夫人。正是同这个有知识,教养的异性保持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才使他有了生存和创作的精神支柱。(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这种方式对同性恋患者的治疗更有益)在他和梅克夫人的通信集中,这种超乎体的精神恋情随处可见,而且随着他们的交往而且日益加深。
  1890年9月在收到梅克夫人的断交信后,柴在复信中写到:“如果不是有了你的友谊和同情,我一定会发疯且毁灭。”从此以后,柴可夫斯基的精神果真全面彻底地崩溃了。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来的绝交从灵魂上陷柴可夫斯基于死地。在“悲怆”中,柴可夫斯基已经为肉体自杀作了一次精神自杀的预演。他绝望地在这部辞世之作中凄凉地走完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大起大落、大波大折的旋律中,有对遥远的过去的甜蜜回忆,家乡的空气,母亲的呼唤,兄弟的情谊以及梅克夫人那天使般的精神之恋......而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从抑郁到狂躁的情绪在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反差。
  当残酷的命运把他交给死神时,千疮百孔的灵魂已疲惫无力。在最后的乐章中,心灵最后一次面对自我,最后一次经历着人生大悲的痛苦,生命颤抖着走向死亡。

评论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风格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科夫斯基是在60年代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60年代的进步社会思潮给柴可夫斯基以积极的影响。尽管他在政治观点上是比较保守的,但他一生在思想上和美学观点上保持了60年代的进步传统。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
  就体裁而论,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与М.И.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属于后期创作,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1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写于1885年,这是根据G.G.拜伦的同名诗剧而写的交响曲,抑郁寡欢的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1乐章热情洋溢,第2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在器乐作品中还写了一些著名的单章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1812序曲》(1880)、《意大利随想曲》(1880)等。《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接受М.А.巴拉基列夫的建议而作,取材于莎士比亚原著,概括地表现了原著的主题思想。《1812序曲》是应鲁宾斯坦之约,为莫斯科救主大教堂重建落成而作。救主大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入侵,故题名为《1812序曲》。这是一部以音乐描绘战争的通俗性乐队作品。其中的主题多采用了人们较熟悉的曲调,如圣咏《上帝,拯救你的众民》、民歌《在大门旁》以及《马赛曲》、沙俄国歌《上帝保佑沙皇》的片断等,分别表现战争双方的形象。《意大利随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意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别是意大利民歌所唤起的鲜明印象。
  在柴科夫斯基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1871)和《a小调钢琴三重奏》(1881~1882)最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显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内乐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民族风格的独创性。特别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2乐章“如歌的行板”,以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为主题,更是脍炙人口。大文豪Л.托尔斯泰曾被此曲感动得流泪,他说,从这个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为悼念Н.Г.鲁宾斯坦而作,全曲只有两个乐章,但第2乐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但全曲仍具有3个乐章的结构特点。柴科夫斯基以深沉的悼念和对往事的亲切回忆来寄托对亡友的哀思。
  柴科夫斯基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也写出许多为人喜爱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情感真挚。最突出的是那些戏剧性抒情浪漫曲,在这类浪漫曲中,也同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样,深刻体现了主人公对光明幸福的渴望同黑暗现实间的激烈矛盾。如《遗忘得真快》(1870)、《在热闹的舞会上》(1878)、《我们曾坐在一起》(1893)、《夜》(1893)等等。
评论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钢琴五线
天鹅湖 评论

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曲子
<<第六(悲怆)交响曲>>(绝笔),<<天鹅湖>> 评论

关键词: 柴可夫斯基 简介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