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冬大过年,为什么冬大过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0 13:20:27 浏览次数:222
为什么冬大过年呢?
五邑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又说:"冬至大过年。"冬至节比不上春节、端午、中秋那般热闹,气氛是安祥肃穆的。 冬至习俗,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各家各户均杀,准备酒、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宴,以庆团圆,贺丰收。 冬至祭祀祖先,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秋收过后,新糯上场,家家户户早已舂好糯米粉,便做起汤圆来了。汤圆有多种,一般以糯米粉为皮,红块作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搅碎与砂糖拌匀作馅的,叫芝麻汤圆;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崐丝、芥菜丝滚汤煮之。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共食汤圆,取合家团圆之意。除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邻舍,共庆丰收。有首民谣唱道:"十一月,云冬至,家家户户煮圆糍,扛(捧)婆婆共隔(邻)篱,唔扛大姐一肚气。"虽然冬至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秋收之后,冬至到来,又要为明年的生计作准备了。农民生活,此时外驰内张,从生产生活的安排和经济开支这个角度上说,确是"冬至大过年"了 评论

哪位叔叔、阿姨可以告诉我(冬大过年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南方大部分地区日照不足10小时。日照时间短,地面积蓄热量少,天气寒冷。

冬至吃俗各地不尽相同,北方吃饺子有“冬至吃饺不冻耳”,江南吃汤圆有“驱邪”之说,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相传汉高祖刘帮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口不绝。从此在民间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真假无从考究。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应该说是整个冬天),吃狗肉、羊肉及各种滋补食品,强身健体。

老家有冬大过年之说。儿时一到冬至,家家户户刹鸡宰,捕鱼晒塘。大人忙碌孩子高兴。放学后小孩子们相约荷塘边,看看大人们拉网,为被抛上岸的红鲤鱼欢呼鹊跃;文静的孩子捏弄泥人;勇敢的孩子或采莲或挖藕;调皮的孩子用小石头打击暮归老,引来一阵训数;懂事点的孩子帮着大人用水草将鱼穿成一串串,以便分给各家各户。两脚沾泥,衣着单薄,却充满快乐。

评论

为什么说“冬大过年”?
今天是冬至日。城市人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也许是很多地方越来越城市化的缘故,现在的传统节日越来越给淡忘了。
   一年一度的冬至日,在过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它的重要,不在于“节气”,而是在于“议事”!
   大家都知道,五年一次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还有,中国共产党五年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而一年一度的“冬至日”对同一个宗祠的人来说,也就是相当于五年一次的全国人大会议和共产党的**大会议了。
   在冬至日,是同一个宗祠的人议事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同一个宗祠里的人,不管你在哪里工作在哪里谋生,都一定要回到宗祠里来,和大家坐一坐,然后在族佬的主持下:
   1、总结这个宗祠在过去一年里所发生的事;
   2、对这个宗祠里面的人在过去一年里所犯的错误和罪过,进行评判。然后,该惩罚的就由宗祠族佬——“太公”作出裁定,该惩罚的就给予惩罚,该驱逐出宗祠的就驱逐出宗祠;
   3、续编“族谱”,在族谱上添加新丁等等;
   4、选举宗祠新的族长,也就是宗祠的议事主持人;
   5、对宗祠在过去一年里所增长的财富进行分配;
   6、对宗祠里所要解决的事进行决断;
   7、对宗祠在未来的一年里的计划进行安排。等等。
   正因为如此,所以“冬至日”才如此的重要,才“冬大过年”啊!。
  
   大家还听说过“太公分猪肉”这句古话吧。这句话说的也就是那些宗祠的人在冬至日的上述议事之事。在冬至日,宗祠财富是要按人头分配的,每个人都有份的。分配时由“太公”统一主持。如果当时某人没能分配到“猪肉”,那就说明宗祠已经将他驱逐出这个宗祠了,也就是说已经开除了“族籍”了,他的宗祠再也不承认他的身份了。给人开除出“宗祠”,这在过去,就相当于现在的“判处死刑”的了。过去“归宗认祖”是个非常隆重的事情!!
   我本人认为,冬至日这个传统应当好好的传下来,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应当得到承传。这个节日,会让我们爱家、爱国、爱我们的兄弟姐妹、爱我们的父老乡亲,会让我们更加有家庭责任感!会让我们更加爱国。
   我们应当好好的承传下来。
评论

为什么做冬大过年?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11个月前选出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评论

请问冬大过年?
冬至大过年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最受重视,除了节气,历法等自然条件,恐怕还有生活上的因素。 据说,在古代,这一天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古人让渡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之日言定,并付出部分价款,到了冬至这一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 人类是经济动物,产业的得失,关系个人,家族生活,其意义与祈谷丰登,求老天爷恩赐,在本质上并无别—同样含有维持生活、延续生活生命的意思。也许,由于这种观念,故向来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 “冬至”这一天,已有“年”的气氛,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这叫“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实际上大家已加了一岁。各地的风俗民情或不尽相同,不过大致是相似的,其中比较有趣的是: 做冬至圆时,顺便用糯米粉做一些小动物,捏成各种形状,蒸熟了给孩子们当玩具,让他们开心。 吃圆以前,在各处、桌、柜、床、灯等后面,都要分别粘附一个圆子,称为“耗饷”,要等到“送灶”以后,才取下来焙烤。这时如果家中的孕妇的话,圆子“膨发”,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还有,吃圆子人口必须成双成对,也就是两粒两粒地吃;吃到最后一匙,如若剩余两粒,已婚人士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粒,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吉祥。 还有些家庭,在冬至这一天,照老例要封“利事”给下人。傍晚,就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然后大快朵颐一番。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太阳下暴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据说有康复效果。冬至过后,大约已是十一月的中旬或下旬,一年也过去十一个月了。踏入十二月,已是所谓“腊月”。 五邑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又说:“冬至大过年。”冬至节比不上春节、端午、中秋那般热闹,气氛是安祥肃穆的。 冬至习俗,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各家各户均劏鸡、、杀鸭或宰,具备酒肉、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宴,以庆团圆,贺丰收。 冬至祭祀祖先,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秋收过后,新糯上场,家家户户早已舂好糯米粉。便做起汤圆来了。汤圆有多种,一般 以糯米粉为皮,红糖块作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捣碎与砂糖拌匀作馅的,叫麻蓉汤圆;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丝、芥菜丝滚汤煮之。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共食汤圆,取合家围圆之意。除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隔离邻舍,共庆丰收。有首民谣唱道:“十一月,云冬至,家家户户煮圆糍,扛(捧)碗婆婆共隔(邻)篱,唔扛大姐一肚气。”虽然冬至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 秋收之后,冬至到来,又要为明年的生计作准备了。台山《农家十二月歌》中唱道:“十一月到,冬至节来;捣米舂糍,又吃团仔。间屋漏水,整过上盖;粪厕亦烂,要去补培。担谷出粜,有钱银使;箩篸簸箕,大盖小盖,筲箕碓磨,埕罂缸瓦,盘煲碗,都要买齐。”农民生活,此时外驰内张,从生产生活的安排和经济开支这个角度上说,确是“冬至大过年”了。 从内地来的人,都会对广东的冬至节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团聚热闹的景象,类似北方的“腊八节”。 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就进入了全年最寒冷的阶段。 冬至还是个传统节日。广州俗谚云:“冬至大过年”,又曰:“肥冬瘦年”。即过冬比过年还要丰盛。在冬至节那天,广东不少地方的人们要蒸糕,做粒粑、汤圆等,并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庆祝一番。过去广府地区还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惯,但因食鱼生不够卫生,后改为“打边炉”(火锅),还有开锅狗肉。 评论

湖南人在冬至会吃些什么,谁能推荐一些谢谢

冬至,又名「冬節」、「至節」、「長日」或「長至節」,它的起源與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有關,由於陽曆十二月廿二或廿三日之後,太陽的照射由南回歸線漸向北移,令北半球的的晝日,開始由日短夜長,慢慢回復日長夜短,所以到了冬至這個時刻,陰氣盛極而衰,陽氣亦隨之萌生,曆法文獻記載有云:「斗指戊,其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禮祀.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禮記.月令》指出:「律中黃鐘,乃陽之極,萬物之始也。」可見我國古代已重視陰陽觀念,冬至實屬古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日屬陽,夜為陰,此時陽氣始生,適宜安息靜養,所以又有冬至忌出遊的說法。《易經.復卦象傳》說:「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施不行,後不省方」。

冬至這個節令,由來已久。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今以建寅為正),天子就選在冬至日舉行郊祀的典禮。冬至後白日漸長,陽氣轉盛,認為是祭天的最佳時節。秦延其制,以冬制為歲首,稱為「小過年」。儘管冬至後,日光照射逐漸北移,但酷寒的氣候仍會持續一段日子,漢朝有在冬至獻履襪給尊長的習俗。《四民月令》記載:「十一日,冬至之日薦羔。先薦玄冥於井,以及祖禰。齋、饌、掃滌如薦豚。其進酒尊長,及脩謁剌賀君、師、耆老如正日。」漢代人在冬至以糕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以酒進奉尊長,並在冬至這天準備「謁剌」。謁剌的做法是將竹木削薄後,再於其上書寫姓名。同時漢朝以冬至為「冬節」,稱為「日至」,官場並舉行賀節之儀,稱為「賀冬」,冬至被定為正式的節日,朝庭上下百官皆有一天的假期,所謂「冬大過年」,反映中國人對「冬至」是非常重視。

沿至魏晉元朝,冬至稱為「亞歲」,百姓這一天要對父母尊長拜節。

及至宋代,皇帝要在該日祭天,百姓則祭祖,《宋書.禮志》:「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因小會其儀,亞於歲朝也。」有人因此就稱冬至為「亞歲」。《秦中歲時記》記載:「冬至,賜百官辛盤,謂之借春。」除了在冬至賜臣下外,官中也於此日受外邦進貢。《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遠超過其他的歲時節慶。南宋時,甚至在冬至前後三天商店罷市,垂簾飲酒賭博,稱為「做節」。

元朝的冬至,由太史院向宮中進次年的曆書。宰相並率百官入宮朝賀。士庶人家則往來賀節,互贈禮物。

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起,冬至開始放假三天。《酌中志》記載,明朝宮中自冬至節開始,宮眷內臣都換穿陽生補子蟒衣,房中則掛綿太子畫貼。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一般認為,冬至後,要過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盡春來。而「數九九」的九九消寒詩歌謠是描寫漫長的冬日,內容多以描寫冬日景象為主:

  一九及二九相逄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

  六九五十四窮兒爭意氣;

  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擔;

  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

九九消寒圖則以梅花為圖案。《帝京景物略》:「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圖旁通常還有一對聯,道:「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

另一種消寒圖,是在一張紙上印上九九八十一個圓卷,按照日期,每天在圓圈裡記下天氣的狀況。這種九九消寒圖,是作為分析氣候的資料。

明、清皇帝「郊祀」,就在北京的天壇。南北朝時的冬至,融合了逐疫的傳說,有作赤豆粥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中說:「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文中同時提及,晉魏官中有用紅線以測日影的習俗:「冬至後,日影添長一線。」

清朝皇室於冬至日祭天,次日百官上表朝賀。是一年當中相當重要的典禮。《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紳耆庶士,奔走往來,家置一簿,題名滿幅。」這種習俗,又稱拜冬。拜冬的時候,不論男女,都會穿上新衣來互相拜揖。南方人則有在冬至拜墓的習俗,稱為掛冬。先冬至一日,親朋之間就以食物相饋贈,提筐擔盒,往來不紀於道,稱為「冬至盤」。節前一夜,稱為「冬至夜」,人家設席飲宴,稱為「節物」。歸寧娘家的女兒,在這天一定得回到婆家。據說,冬至夜若留已嫁的女兒在娘家過節,那會使兩家都發生不吉利事情。不論貧富,家家都在冬至拜祖先。

民間在此日,要隆重祭祖,所謂「冬大過年」,來源於此,不只是就觀念而言,而是在生活中表現的。廢除帝制後,再也沒有了皇帝祭天,但民間祭祖則沿襲下來。人們也習慣把「冬至」前一天稱「小至」,過一天稱「至後」。

關於冬至,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從前一位名為墨斗公的本匠,居住在一個土壤非常肥沃的村子裡。村民們只要隨便把種籽撒到田裡,稻穀就會自動生長,他們不用耕種也可以有收成。因此,這些村民整天投閒懶散,且經常聚集在墨斗公的本匠店裡的閒聊。

墨斗公覺他們很無聊,又令他不能專心工作,於是把一包施過法的鋸木屑交給其徒弟,要他每天撒一點在稻田上,田裡就會長出雜草,這樣農民就得天天下田鋤草,變得勤力一些。

可惜這位徒弟原來也是很懶,他不想每天撒木屑那麼麻煩,索性一次過將整包木屑倒在田裡,稻田在一夜間長出無數雜草,稻穀枯萎殆盡,從此民怨四起,墨斗公見徒弟闖下大禍就很憤怒,把他變成一隻牛,並命令牠下稻田為村民除草。

沒想到這個懶惰鬼變成牛後仍死性不改,每次村民叫牠耕田都不願做,或是多多藉口,一時說太累,一時又說有病,甚至要主人應承牠,每落田走一趟,就要餵牠吃一些湯圓作報酬,否則牠就罷工。

後來,如來佛祖不值懶牛的所為,就在牛兒的下巴上,打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從此,後人就選擇冬至作為紀念牛的生日,而且在冬至亦會讓牛隻休息一天不用耕種,又餵牠吃湯圓,以答謝一年來的辛勞。

也有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閩南的某個鄉鎮來了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們是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女兒。在天寒地凍的嚴冬裡,乞丐的妻子終於因體力不支而一病不起。為了籌錢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兒賣給人家作奴婢。一想到要離開相依為命的老父親,女兒傷心得暈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的把女兒灌醒。老乞丐又討來了幾個糯米圓充飢。可是父女兩個互相推讓,誰也不肯先吃。老乞丐就對女兒說:「今日離別,就像這粒糯米圓分成兩半,咱們團圓的時候再吃圓子好嗎?」說完,兩人含淚吃完了圓子,就依依不捨的分手了。自父女兩人分手後,又過了三年,老乞丐卻毫無音訊。每年到了冬至,女兒就更加的思念父親。她想,也許父親現在仍窮困潦倒,不願見面,那該如何相認呢?她就想了個辦法,對主人說:「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圓子,那門神也該敬敬他。」主人同意了。她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粘在門環上,她想,這樣一來,父親回來,看到門環上的冬節圓,一定不會找錯門。不過,老乞丐還是沒有回來。第二年,女兒又把冬節圓粘在窗門、豬舍、牛棚、牛頭上,寄託對父親的思念。左鄰右里取其團圓、吉利的含義,也照樣搓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這個習俗就這樣傳遍了閩南、潮汕一帶。

河南地區則流傳:南陽有個名醫叫做張仲景,醫術十分高明。不管是什麼樣的疑難雜症,只要經過張仲景的治療,都可以迅速痊癒。人們都尊稱他是個醫聖。張仲景原本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還鄉的時候,正是酷寒的嚴冬。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河面都凍成了冰,來來往往為生計奔波的面黃肌廋鄉親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連耳朵都給凍爛了。張仲景看了,著實於心不忍。一回到家,登門求醫的人接踵而至,門前車馬雜沓,全是鄉裡官宦富豪人家。張仲景從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記掛著那些凍傷耳朵的窮鄉親們。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給弟子們,自己到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給窮人捨藥治療凍傷。藥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嬌耳湯」。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等煮熟後,將羊肉及藥材撈起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再下鍋煮熟。來乞藥的人們,每人都給一大碗湯,兩雙嬌耳。大家吃了祛寒嬌耳湯後,只覺得渾身溫暖,兩耳發熱。張仲景一直捨藥到年三十,終於把鄉親們的耳朵全治好了。張仲景捨「祛寒嬌耳湯」的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為了紀念他為人們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嬌耳」又稱「餃兒」,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吃的餃子。傳說吃了冬至餃子,包管耳朵不會凍傷。

「冬節糰子年節糕」、「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的應 節 食 品 ,北方人吃水餃或餛飩,南方人吃糰子。

《歲時雜記》:「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發飥』之說」。南宋時,餛飩也用來祭祖。富貴人家講究新奇,還有在一碗餛飩中,作出十幾種口味的,稱之為「百味餛飩」。
  《燕京歲時記》:「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大約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就在元宵節吃湯圓。明清以後,江南人也在冬至以湯圓祭祖、祭灶。

《清嘉錄》記載:「比戶磨粉為糰,以糖肉豇豆沙,蘆菔絲等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並以餽貽,名曰『冬至糰』。」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者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是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其他各地冬至食俗很多。例如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裡過一夜,第二天再拿出來吃,稱為「安樂菜」,俗語說:「吃安樂菜,萬事都順遂。」常州人則吃一種隔夜的熱豆腐,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除了固定的節食以外,人們也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俗稱「補冬」。過去的人們由於物質缺乏,營養較差,在寒冷的天氣裡,為了抵禦嚴冬,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因此,以肉類為主高熱量的食品進補,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所以選擇在立冬到冬至這段時間吃些進補的食品及藥材來暖暖身子,對於身體特別有益。

  谢谢楼主。

评论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