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匪闻,匪闻电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8 15:27:26 浏览次数:304
南京长江大桥有什么传说,匪闻,灵异之类的故事么?
作为中国桥梁建筑史上代表性建筑之一,南京长江大桥闻名遐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创举之体现,也是古城南京的重要标志之一。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39年来,为沟通南北交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被称之为“经济大动脉”。人们在为之骄傲的同时,也看到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在近40年的时间里,有近2000人从大桥上跳下,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近年来,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自杀者,日益增多。由于其“示范”效应,致使众多自杀者,将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他们轻生的首选之地。南京长江大桥为何成为自杀者的“胜地”,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关于如何避免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现象”,一直有着种种争论;而对于如何妥善安置获救者,也成为困扰有关方面的一道难题。在此背景下, 一个名叫陈思的人在长江大桥上义务救助自杀者的举动,经过媒体报道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对其褒赞者有之,同时,对其的贬詈之声也不绝于耳。

  日前,一个被救的轻生者,坐在了记者的面前。这是一个无助而又迷茫的女子。她的自杀以及被救助的经历,让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南京长江大桥上。

  尽管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现象”,已经不称其为新闻,但我们仍予以关注。自杀现象难题如何破解?如何建立健全对于自杀者的救助机制?全社会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陈思者们的义举?我们希望这篇报道,能提供一个观照,并为回答这些问题,找到一个切入点。

  现场篇:2000条生命殒没在江水中

  来自权威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南京长江大桥上平均每年有200名自杀者获救。而去年,更是有近700名轻生者,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近40年的时间里,南京长江大桥目睹了近2000条生命,从其上凌空而下,殒没在长江的滚滚急流中。

  据自杀救助者陈思介绍,在三年的救助过程中,他亲自帮助109名轻生者脱离死亡边缘。

  南京市交警九大队除担负维持长江大桥交通安全畅通的重任外,还肩负着另一项特殊的任务——救助跳桥轻生者。从2003年至今,该大队民警已救下了约60名跳桥轻生者。

  2006年4月20日下午,该大队民警在南京长江大桥北堡执勤时,突然发现离北堡100米处,一中年男子爬上了大桥的护栏,不停在向桥下观望。见此情形,民警立即上前进行劝说,并快速将其安全拉下护栏。

  2004年9月4日,南京某大学一名三年级学生,到南京长江大桥欲跳桥自杀被救下。其原因为其同班女友要他考本科,但考虑到自己家庭经济困难,他想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考。为此,女友要和他分手,于是他选择自杀这种极端方式,以示不满。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试图获得历年来在长江大桥上自杀者的详尽情况,但有关部门出于种种考虑,一直未做过多披露。

  记者从2005年《报告文学》第11期上署名张学法所撰的《珍爱啊,生命》一文中,获得一组数据:2003年至2004年9月,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跳桥的共214人。从性别上看,其中男性113人,女性101人;从年龄上看,30岁数以下的110,30至50岁74人,50岁以上3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据该文介绍,这个85岁的老人,家住南京二板桥,因为被人骗去10000元而想不开,才走上轻生之路。

  自杀者有三种类型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大桥上自杀者,其类型概括起来,主要为遭遇情感困惑、债务缠身以及生活窘迫三种。

  2004年8月26日晚7时,南京某企业4名工人,因工资待遇和低保问题没解决好,到长江大桥集体跳桥。

  2003年7月,南京长江大桥警务区接到市民电话,称一女子在大桥上嚷嚷着准备往下跳,民警迅速赶至现场,将该女子救下。后来了解到,这名女子39岁,杭州人,是当地的一个公务员,有一个女儿,本来家庭生活很美满,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网上聊天,慢慢的发展成了网恋,最后被丈夫知道而离了婚。但她并没有悔改,继续沉迷于虚幻的网恋中不可自拔,最后连工作都丢了。这使得她更加自暴自弃,她上网虚报了自己的年龄,和一个安徽的男网友聊得火热,并拿光了家里仅存的3万多元和该网友在南京挥霍一空,最后钱用完了,该男网友将她甩了,绝望之下,她选择到南京长江大桥轻生。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众多上大桥的自杀者中,其实不乏“假自杀”者。对于这些“假自杀”者而言,轻生成了为达一己之目的的手段。

  2004年6月5日下午1时半,南京某企业8名职工(一男七女),因不满单位某些管理制度,多次到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上访投诉未果,来到长江大桥欲集体跳桥,给其单位领导施加压力。

  假自杀者铤而走险

  而一些假自杀者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均有过自己的成本计算:尽管被威胁者洞晓对方惊险之举的目的,但仍旧不敢掉以轻心,最终会在自杀者的威胁下,被迫答应对方的要求——花了最小的代价赢得注目和同情,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

  “我不会真正跳下去的,我知道会有人来救我,我以此为谈判的砝码,达不到目的,我就扬言跳大桥1一位曾经欲跳桥轻生的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南京交警九大队民警介绍,曾经有一名妇女在大桥上闹自杀,面对随后赶来的警察,该女子的情绪却更为激动。她大喊着不许警察靠前,并口口声声要见某节目的主持人,否则就跳江。无论民警和路人如何劝说,该妇女充耳不闻,结果引来了上百人围观,桥面一时被堵得水泄不通,大桥南北因之被堵,车辆排起了长龙。交管部门不得不调集20余名警力沿线疏导交通,直至数小时后,大桥桥面及南北两侧交通才完全恢复顺畅。后来经过了解,欲跳桥的妇女住在南京栖霞区靖安镇。因为和丈夫离婚,为了儿子的监护问题和前夫到法院协商,该妇女已先后5次扬言要跳桥,但每次均被发现并阻止。警方有关人士事后称,该妇女的行为已经严重地扰乱了公共秩序,对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完全可以追究相应的责任。

  而在自杀救助者陈思眼中,假自杀者似乎并不存在。“在我救过的跳桥者中,只有两、三例是假自杀者,大多数都是了心求死的。”他告诉记者。

  来自南京公安局水上分局下关派出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至2005年,跳桥死亡人数成递增趋势,但2006年实际死亡人数却有所下降。2006年从大桥上跳下的人数大约在30个,死亡率达99%,其中无法找到家人的尸体在40%以上。

  有一种舆论认为,南京长江大桥之所以成为自杀者的“胜地”,除了大桥特有的环境外,也和媒体的过分渲染有关。一位曾经的自杀者告诉记者,他就是看了有关长江大桥上的自杀报道后,才赶到南京来的。

  媒体莫要狂轰乱炸

  而媒体对于有关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自杀情况的报道,在陈思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迄今为止,共有国内外300多家新闻单位,对陈思在南京长江大桥上义务救助自杀者的情况进行过连篇累牍的介绍。

  实际上,有媒体认为“生命守望队”是在“陈思”事件经国内外媒体大肆炒作之后,有关部门为了平息人们对久负盛名的“长江天堑”的负面关注,而催生出来的特殊队伍。

  但是,大桥警备区“生命守望队”负责人周伟警官不这么认为。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桥就好比是“心脏”,一旦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周警官表示,经常有意欲轻生者在桥边哭泣,引得围观群众众多,甚至有的卡车司机路过时停下来看热闹,导致大桥交通频繁拥堵。而保安救助队伍在保护自杀者同时,还能化解可能出现的交通堵塞。

  一位相关人士认为,媒体过分的狂轰乱炸,客观上衍生出一种负面效应,无形中对一些自杀者起到了暗示作用,这种情形应该引起重视。

  南京市脑科医院危机干预中心的陈进主任认为,媒体对自杀细节过分描写,会引起其他经历相同者的共鸣,特别是将具体的地方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就会致使该地成为自杀者的聚集地,比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以及南京长江大桥等,之所以自杀者比较多,除了这些地方风景优美、知名度高外,媒体过分集中的报道,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自杀是个低概率事件,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的自杀概率是20/10万左右,而南京大概在10/10万左右,属于低自杀率的城市。以南京600万人口计算,一年大概有600个人自杀死亡。从自杀规律而言,一个自杀者背后都有8到10个自杀未遂者,“如果媒体按照这个比例报道的话,可以说每天都报道不完,建议媒体不要过多的对自杀进行报道,那样影响反而不好。”陈进说。

  南京市人大代表王湘表示,媒体报道多了,且争相描述自杀细节,在社会上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有的人以跳桥“作秀”,来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这种极端做法,比真正意义的自杀更为可怕。和谐社会也有原则,如果一味的迁就这些以“生死”相威胁的人,对整个社会风气没有好处。一些自杀“作秀”者最喜欢被人关注,如果媒体、路人都不理他,自然其也没有发挥的舞台和空间了。

  原因篇: 壮丽的风景让人有归属感

  据了解,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自杀者多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以农村人居多,大多数为内向性格,因遭受挫折后无法排解内心的郁悒,从而产生轻生的冲动。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是我国桥梁工程的一大创举。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至今仍立于桥头的工农兵雕塑以及栏杆上200幅铸铁浮雕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因此,历年来在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的2000人中,中年人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大桥代表着他们年轻时代,让他们有归属感。

  在去年的第四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期间,南京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曾提出过在南京长江大桥加装防护网的建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从心理上防止自杀行为,它可以起到反向心理暗示的作用,让意图自杀者感到跳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会延长其考虑的时间,甚至打消一部分冲动型自杀者的自杀念头。

  这个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关于对其的讨论,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

  很多人认为,在大桥上加装防护网,虽不能完全杜绝自杀现象,但能起到缓解作用,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但有专家认为,给南京长江大桥安装“防护网”,费用不菲,同时,破坏景观,甚至影响长江航道或铁路的通行安全。

  记者日前在南京长江大桥上采访时看到,南京长江大桥至今全线未加装所谓的防护网络,只在主桥中间,有一段长数十米并高出大桥护栏的隔离网

  实际上,世界各地都不乏类似南京长江大桥这种“自杀之地”,比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英国伦敦桥、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等等。为什么这些风景名胜之地会令许多人千里迢迢赶去自杀呢?有关专家的解释是:壮丽的风景让人有归属感,壮丽的风景能满足许多自杀者告别世界前“享受最后一次”的心理。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有关专家介绍说,一些女性甚至着化妆包上桥,在自杀之前先将自己粉饰一番。人在临死之前,财富、理想可能都不重要了,但是人的爱美之心却依然缠绕着他们。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自杀者都希望找一个风光秀丽、景象壮阔的名胜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的原因。而南京长江大桥景色宜人,正好满足了自杀者有归属感这一心理需求。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杀的潜意识。在现代城市中,人们最常萌生此类经验:在登上摩天大楼时感到眩晕,进而受到危险诱惑,幻想自己纵身跃下。这种心理动力被美国心理学家斯科赫德曼命名为“坠落欲望”。

  一位曾经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自杀被获救者告诉记者,在下落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身体并不比一片树叶更重。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赫德曼说:“这种渺小感与自杀者的自杀心理完全吻合。”有关专家也解释称,有自杀倾向的人,其自轻心理十分严重。他们会认为自己有如一粒尘埃、一只蚂蚁那样渺小而无足轻重。如果这种念头很强烈,他们会希望自己的死亡就像一片落叶一样悄无声息地飘落。这时,壮丽的景观更凸显个体的渺小,这吻合了自杀者自轻的心理。

  据统计,全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比战争、动乱和谋杀造成的死亡总和还要多。其中,中国约有30万人,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国家卫生部估计,我国每年至少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么庞大的数字告诉我们,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救助已经迫在眉睫了。”南京市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有关专家忧心忡忡地说。

  链接

  世界上自杀事件较多的风景区

  美国金门大桥是旧金山湾的门户,每年有几百万游客慕名来这儿,瞻仰大桥雄姿和美不胜收的景色。但它同时也是全球的自杀之地。2005年的统计显示,已经超过1700人在这里跳海自杀。

  青木原树海位于富士山麓,是日本著名的树海之一,成为许多轻生者“最终归宿”。仅2002年,日本警方就在这儿发现了76具自杀者的尸体,此前一年发现59具。

  英国伦敦桥是英国人自杀最多的场所。从桥建成之日起,就不断有绝望的人从这里纵身跃入泰晤士河。1909年至1982年间,大量的自杀事件曾导致塔桥上方的步行道不对公众开放。

  法国巴黎的标志埃菲尔铁塔,每年300万游客中,难免混杂着绝望的寻死者。90多年来,已有300名跳塔身亡者,其中大部分是最近20年自尽的。

  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会让人惊叹。可是,有那么一些人却好像被催眠了一样,似乎水中有什么妖魅在引诱着他们,令他们不知不觉便纵身跳向咆哮的水幕。

  困惑篇: 机制缺失导致救助结果不佳 

  生命守望队的拮据

  实际上,对于防止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现象,南京市有关部门做出了种种努力。

  江苏省公安厅去年决定建立专门救助机制,要求有关部门作出对策,适时调整、合理安排桥面巡逻执勤力量和专门救助力量,以提高救助水平。

  同时,江苏省公安厅还提供经费,由南京铁路公安处招聘四名专职保安,每天上桥开展救助活动,并借助其社会影响力发展志愿者,建立警方与群众合作的专门救助机制,提高救助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去年12月1日,这四名专职保安已经到位并上岗巡逻,他们被之为“生命守望队”。

  每天一早,58岁的陈谦强就和他的三名同事,上了南京长江大桥桥面,开始了巡逻救生工作。但是,南京长江大桥全长4588米,显然,这样长的距离,使得“生命守望队”队员,在真正发生自杀事件时,难以全面顾及。

  “步行桥面一遍大约需要1小时的时间,可是对于想轻生的人,一秒钟也不能等埃”陈谦强说,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正在巡逻的他们接到路过市民的消息,桥北或者某位置有人要自杀,他和同事飞奔过去,大多数情况是,自杀者半个身子已经在桥面以外了。

  据了解,由于各项资金尚不到位,生命守望队的设施条件还很差,桥面上缺少救助点,“有一次我们救下了轻生者,想给他喝口水都没办法,最后只好等110救护车来。”队员石伟说。

  据了解,目前南京长江大桥整体(含公路桥、铁路桥、引桥等)的治安管辖权,分属南京铁路公安处、南京市公安局下关、浦口两个分局四个派出所、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九大队,江面治安由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和长航南京港公安局管理。

评论

匪闻最多的明星是谁啊?
当然是 范冰冰咯,怎么说也是绯闻天后呀!~ 范冰冰(blog) 的绯闻,相信诸位看官早已见惯不惊了,不过,这些一惊一乍八卦至极的字眼,经过多次“狼来了”之后,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相信再也无法挑逗起大众关注的欲望了。 其实,明星闹个绯闻在娱乐圈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个多赢的“好事”。记者有了新闻,媒体有了点击率,百姓有了谈资,明星有了曝光率,无怪乎大家 对炒绯闻一向乐此不疲。但任何事都有个度,如果绯闻像毛一样满天飞的时候,估计这背后就有故事了,按说范冰冰以现在红的程度,大可不必去像一些二线演员或过气明星依靠绯闻提高曝光率,她完全可以轻松地拿到大制作电影的女主角,各大品牌的代言,但事实是关于她的色新闻却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个中玄机,实在令人难以琢磨。 被富商包养,与富商夜宿香港酒店,坐张纪中 (blog) 大腿,一个个极具杀伤力的猛料,将范冰冰描画成了一个非常“豪放”的明星。或许刚开始大家会比较关注,半信半疑,但随着这些换汤不换药的绯闻的层出不穷用严守一的一句话,相信所有人都会大叹“审美疲劳”。更蹊跷的是,前段时间居然还出现了“范冰冰偷吻夏雨(blog) ”这样搞笑的传闻,照片拍摄角度相当暧昧,而随后,更有人炒作范冰冰“恋上”一个什么歌手,后经记者们刨根问底,原来是一个炒作陷阱。 但奇怪的是,在这些绯闻的轮番“轰炸”中,美女范冰冰是愈挫愈勇,大有练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一个“弱女子”的忍力像她的绯闻一样令人惊叹。刚开始还会解释一下,但当潮水般的绯闻连绵不绝时,她选择了缄默。 无视绯闻存在的范冰冰,在演艺事业上却继续一路高歌猛进,一年几部大片,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大时装发布会和时尚庆典的红地毯,在荧幕上和镭光灯下展示着自己惊为天人的美丽。范冰冰不用绯闻,依然红得让人嫉妒。或许正是如此,她的绯闻才会具有极高的“含金量”。 的确,范冰冰的绯闻也已审美疲劳了。木木 进 范冰冰几乎要被绯闻淹没了。如果隔三岔五不见她上绯闻头条,似乎还有点不正常。 我当然不相信这是范冰冰所在公司的指使或运作,尽管炒作艺人绯闻已经是经纪公司的常规工作流程之一。 我当然更不相信这是范冰冰本人希望看到的,尽管一些艺人还在羡慕她这种“媒体 待遇”、希望自己也能借助绯闻火一把。 但偏偏,绯闻如影随形跟着她,从纸媒到网媒,从帖吧到论坛,不时热闹一下。 眼下,从“坐大腿”、“偷吻”开始,绯闻终于登堂入室,一路发展到“ 同居”的程度了。 其实,真正的热闹来自上周的“亲吻夏雨”事件,这一绯闻简直让业界人士笑掉大牙——这都哪跟哪啊?香港仔也太没水准了吧?有人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都能通过拍摄角度来合理想象,并且将这类照片做证据,相信不久就会有“章子怡与老虎接吻”的更生猛照片出炉。 此前,更有“幕后英雄”拍下范冰冰“坐”在张纪中大腿上的照片,引来论坛上无数跟帖,成为当时娱乐圈最大的一个热闹,甚至引出了分析她为何坐在张导演大腿上的几篇妙文。这一大热闹的制作手法与“偷吻”如出一辙。 事实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二线女星”和“圈内人士”以及范冰冰的“中学同学”在论坛里的爆料,他们兢兢业业地给大家奉献了有关范冰冰的谈资,他们的拿手戏和保留曲目是“据说”“听人说”。 这些传闻是真是假?其实,对于热衷于将此作为谈资的大众来说,这些并不重要,关是,总要有一个谈资,总要找一个公众人物作为消遣,而且,这个公众人物还必须有足够知名度和人气,最好还是个美女。 恭喜范冰冰,她成功入选了。如同几年前的章子怡和早年的巩俐,以及更早些年的刘晓庆。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面对传言,面对媒体的问询,范冰冰和她的经纪人一向是高挂免战牌,不做任何回应,顶多说一句“无聊”而已。 这可以理解为她们的见惯不惊,也可以理解为她们愤怒、伤心过后的一种无奈。 作为范冰冰的媒体朋友,我知道,刚从香港回来的她现在正在忙着参加公益活动,没受任何影响。 人红是非多,这是必然的。到底是由于范冰冰太火导致了无数的绯闻,还是绯闻无意中帮助了范冰冰让她变得更火,没人说得清。 但范冰冰的沉默,证明了她有着足够的娱乐精神,因为她已经习惯于被媒体八卦,那个行走在时尚派对上、一出现总是吸引无数镜头的时尚女子,和淹没在大家唾沫里的那个 性感女星,以及她在银幕荧屏上塑造的无数迥异形象,共同打造了一个名字——范冰冰。邓鲁平 评论

2008年汶川地震周杰伦总捐款多少钱?

为什么还在问这个问题啊!

杰伦不是只捐了50万!!!!

50万只是杰伦捐的款的一个零头而已!

他捐了1.3亿台币,是台湾之最!!!

追问:

胡彦斌匪闻女友是谁?
据EMI唱片公司里的人爆料.胡彦斌说想要制作一位女杀手,其实就是这个女孩!!!!! 评论

章子怡有多少匪闻???
以前是不断的,不过现在有男朋友了,就好多了 评论

匪闻是一个词语吗??

不是

评论

关键词: 电影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