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华沙起义,华沙起义电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4 13:33:54 浏览次数:501
求一部描写二战期间波兰华沙犹太人起义的电影“起义”下载地址或在线观看地址
看过了但是忘了 评论

谁能提供华沙起义的资料?
华沙起义(Warsaw Uprising) 简介 1944年波兰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占领者的武装起义。1944年7月22日由波兰工人党领导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七月宣言》,宣告波兰人民政权的诞生。8月1日波兰流亡政府所属国家军领导人B.科莫罗夫斯基将军在苏、波军队逼近华沙之际,为抢先在苏军到达前占据华沙,发动了代号为“风暴”的武装起义。数十万华沙居民积极投入战斗,并得到波兰工人党党员和波兰人民军部队的支持。8月5日,起义军攻占了华沙大部分地区,面对敌人优势兵力,华沙军民筑起路障和街垒,用简陋的武器甚至用汽油瓶、砖头、石块同敌人搏斗。壮年男子参加战斗,妇女和儿童救护伤员、传递文件、输送食品和弹药。德军不断增援,从空中和地面进行连续63天的狂轰滥炸。起义军孤立无援,被迫于10月2 日签署投降协定。激战中约20万华沙军民牺牲,华沙成为一片废墟,德军损失约3万人。 经过 1944年8月至10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人为驱逐德军而在华沙举行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华沙起义。1944年7月末,苏联红军逼近华沙。苏联政府答应提供援助,要求华沙的地下组织举行反德暴动。波兰“国家军”企图在苏联红军解放华沙之前控制该城,因而采纳了苏联政府的建议。在科莫罗夫斯基将军指挥下,由5万名华沙抵抗运动成员、军人和居民组成的起义大军于8月1日向占领华沙的德军发起进攻,3天内就控制了华沙的大部地区。德军随即增援,从空中和地面进行连续63天的狂轰滥炸。10月2日,“国家军”因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在起义过程中,约有1.8万名战士牺牲,另有18万华沙市民丧生,大批华沙市民被投进集中营。 1999年8月1日下午5时,华沙市内汽笛齐鸣,行人止步,车辆停驶,全城默哀1分钟,以纪念华沙起义55周年。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总理布泽克以及华沙市民分别向华沙起义纪念碑、华沙公墓、无名烈士纪念碑献上花圈和花束。华沙无名烈士墓前举行了隆重的换岗仪式和阅兵式。华沙市还举办了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史料和实物展示了华沙军民与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 1943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波兰犹太人为反抗被运往特雷布林卡二号死亡营而举行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华沙犹太区起义。起义从1943年4月19日开始,5月16日被镇压下去。 在希特勒时代,凡是德军占领的地方都建立犹太区,把犹太人看管起来准备处决。华沙犹太区起初用蒺藜围住,后来又筑起高10英尺、长11英里的砖墙。德军把大批犹太人从附近各地区赶入墙内。到1942年7月,其中已容约50万人。平均每间屋子住13个人,食品热量每日每人184卡,饥饿和伤寒每月夺去几千人的生命。1942年7月22日开始,德军每天向特雷布林卡死亡营输送5000名犹太人。1943年1月19日,当纳粹分子进入犹太区集合一批准备运走的犹太人的时候,遇到了犹太人战斗组织的武装反抗。巷战延续4天,击毙德国人50名,缴获不少枪支弹药。纳粹分子撤走,停止了输送计划。 4月19日,党卫军的头子希姆莱发起一次特别行动来扫荡犹太区,以祝贺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德军在拂晓前包围犹太区。早晨6点钟,2000名党卫军有坦克和快速火炮进入犹太区中心部分。6万名犹太人大多藏于地堡。犹太人战斗组织和几支独立的犹太人游击队,共约1500名,用手枪、步枪、机枪以及土制炸弹摧毁坦克,杀死德军,堵截企图进入犹太区的纳粹增援部队。德军傍晚撤退了。次日又开始战斗,华沙城硝烟弥漫了几天。5月8日,德军夺取犹太人战斗组织总部的地堡。里面的战士为了避免被俘而自杀或互杀。经过28天的战斗,德军死伤几百人,约1.3万华沙犹太人牺牲,华沙犹太区不复存在。 1989年4月19日,华沙各界代表举行集会,隆重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沙犹太区人民反法西斯起义55周年。 评论

就在肖邦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他悲愤地想:..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追问:

华沙起义MMMMMMMMMM

  1944年8月至10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人为驱逐德军而在华沙举行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华沙起义。1944年7月末,苏联红军逼近华沙。苏联政府答应提供援助,要求华沙的地下组织举行反德暴动。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下的波兰“国家军”试图在苏联红军解放华沙之前控制该城,因而决定独立发动起义。8月1日,在科莫罗夫斯基将军指挥下,由5万名华沙抵抗运动成员、军人和居民组成的起义大军向占领华沙的德军发起进攻,3天内就控制了华沙的大部地区。德军随即增援,从空中和地面进行连续63天的狂轰滥炸。10月2日,“国家军”因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在起义过程中,约有1.8万名战士牺牲,另有18万华沙市民丧生,大批华沙市民被投进集中营。

评论

希特勒为什么要毁掉华沙?
因为西特勒认为只有彻底的毁灭华沙才能让它真正的崛起,华沙靠自己是不能繁荣的。就相当年英国人如此评论中国一样。 评论

介绍一下肖邦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祖卡舞曲、圆舞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生平 [编辑本段]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 创作时期 [编辑本段]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评论

关键词: 华沙 电影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