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老父如子,老父杀子村民求轻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0 12:18:15 浏览次数:245
《老父如子》阅读答案

1.本文共写了父亲的几件事?各用简单语言将其概括出来

1、六件事:
①与客人争着吃头锅饺子;
②找老伴回家;
③洗脸没洗干净;
④卖破烂;
⑤女儿给钱买板夹烧饼,很高兴;
⑥等女儿回家。

评论

有什么关于亲情方面的书吗?特别是父爱方面的?

书作用微小(而且是相当对口的那种)!看来她的父母给她的影响太深了!最直接的办法是在身边找一些个例子,通过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与她沟通/引导,调整她的人生观,当然一次两次是不行的,需要长期的,这是一项艰巨的问题!还有一点相当很重要:她现在交往的朋友/工作/生活环境是否对她有帮助

评论

成语 爱民如什么
爱民如子 评论

吴中白藕洛中栽的下一句是什么


笑谈清朝的买官卖官文章提交者:沉醉不醒加贴在血杂谈[深水区]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这是我发在历史区的原创文章,转到深水区来的,写清朝的捐官制度。我记得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1年内捐县丞1万2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1万7;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1万多监生里面9千5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6成人交白卷,(这不是我随便编个数字危言耸听,八股文是非常难得,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20石可捐县丞1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22万;……可怕啊,当时全国只有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雍正的3个模范总督,李卫是雍正家奴,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田文镜是捐纳出身,竟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捐纳之风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后期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前期正牌子进士、同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原因就是因为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顶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靠这种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没天理。有一个笑话挺有意思:山西一个土财主,6岁时家里人给他捐官之后等了80多年终于等来了同知的委任状,家里接到后立张灯结彩,在头高悬一块大匾:斯文人家,于是有人出对联:年过八旬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尤未熟不愧“书”生(谐音为同知的同和生疏的疏)。

本来捐纳的腐败弊病人人都知道,不想多说的,可是就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罗嗦两句吧。一个知县,明清时代一年俸禄不过区区60两白银,官员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就靠这些钱基本是没门了,明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折火耗和踹谷堆,收钱的时候多收些熔炼手续损耗费;收粮的时候在谷堆上狠踹一脚,掉下来的扫扫也就算自己的零花钱了,别笑,张居正老人家就是靠这个养活自己的,而且只要不太过分老百姓一般也能接受,毕竟官员的薪俸收入确实是少。可到了清朝问题就来了,清朝雍正时候实行了火耗归公,火耗没有了,又时兴用制钱顶粮赋(解释一句,清朝时代官价1两白银合钱1200枚,可实际银贱铜贵,黑市价格1两白银只能换800枚铜钱。百姓交租用制钱,1200枚才抵1两赋税,可官员转身就能换1两半白银,因此清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雪花,很大一部分是这里飘出来的。)可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宋朝用的方法是刺激民间商贸发展,所以当时世界财富总量80%在中国;蒙元靠抢劫屠杀起家,进中原就顾了“杀尽天下张王李赵刘”了,除了将中国人口从1亿2千万降到4千1百万之外毫无建树,经济发展一塌糊涂;明朝靠的是跟今天电力、能源、交通部门差不多的办法,实行国家专营,不过那时候专营的主要是盐、铁、茶和马;清朝就很让我无奈了,当时有人提出倡导商业发展,皇帝不许,可康熙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钱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哪来?捐官。捐一个知县白银4600两,国家和个人双赢,可谓两全其美啊,可花4600两买个1年工资60两的官,不贪还等什么?这一贪~~~老百姓可就倒了霉。说句实在话,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情每朝都有,花钱买了官那就至少要收回投资成本了,我在看野史的时候读过一则故事非常有意思:康熙朝一个官员到任,先询问当地物价情况,问到当地价贱,1文1枚,老父台焦急万分,马上拿出3万枚铜钱派人到市场上买了3万个鸡蛋,市场蛋价陡升,养鸡人家欣喜万分,给县太爷送了金匾;照我们的智商,这位老公祖就该把鸡蛋按照3文一个卖出去赚个满怀了,可老大人爱民如子,不做那投机倒把的事。过了100来天,老大人又去询问市场情况,居民见了这位老父母亲切万分,反映现在鸡价很高,(都拿去养着生蛋了嘛)大人又着急了,回去就对下人说:现在鸡价高,正好我那些鸡蛋孵出的小鸡也该长大了,100文一只卖出去平抑鸡价,于是士人大悦,又送金匾。年终考评:卓异。老大人又在上面使了一把劲,升官去也。3万的本钱,300万的利润,还落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佩服啊佩服,这可比现在当官的“研究,研究”高明了不知多少倍,所以说我们的官员素质还有待加强。跑题跑题~~~就此打住。可这么一搞,那297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阿,清朝又不许自由贸易,无法进行资本冲,那些中间成本转来转去还不是又加到老百姓头上。这些捐来的官们在下面横行无忌,老百姓可就倒了血霉,山西黑查山一民风向来很好,康熙早年征西的时候路过,百姓还送给军队粮食1200石,康熙亲笔写“民风淳朴”树碑立传;可到了乾隆年间这里竟然民不聊生,扯旗造反,乾隆派傅恒征讨,花费库银300万两,直杀得黑查山变了颜色。最后追究其原因,康熙路过后所有到任的官员全是捐官,没一个好东西,蚂蚱腿里熬油脂,臭虫头上刮漆粉。百姓上告,上面受理的还是捐官,再往上还是捐官,实在没活路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骂我了,因为史书中写买官卖官最猖獗的是东汉和明朝,没有清朝什么事,至少清史稿没写。我说没写并不等于没有,东汉地主势力太强大了,地方武装战斗力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西汉时期开疆拓土是为了威震中华,文帝时长安离西北边境只有几十里,可西汉末期西北边境到长安走路要几个月;东汉皇帝在开疆上没什么作为,可地主武装代替了这一职能,因此匈奴最后是向曹操全面投降,地主把持买卖中央的官,当然没什么禁忌了。明朝太监当国这一结论是清朝下的,但实际上明朝一直是实行文官统治,皇帝在明朝权势甚至干不过大学士,因此靠一部满族人写的明史,很难得出公正的结论,至少我是不大相信明史这部书的。清史稿就更不可靠了,厚厚一本书除了歌功颂德还有什么?写的清朝花团锦簇一般,皇帝无比英明,臣子无比忠诚,看了之后真是恨不得让康熙再活500年。可清史稿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清史稿的原始资料,皇帝的实录也就是皇帝的起居注有问题。

皇帝是绝对不能看实录的,更不能改,因为史笔如铁。第一个看实录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弑兄夺嫡,逼父退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看了实录。但他毕竟不敢改,只是另找人大大的美化了他一番,因此二十五史里面独独唐史是两部,而且截然不同。第一个改的就是朱棣,朱棣靖难起家,名和言比李世民还不如,所以他改了实录,亲生母亲不要,把马皇后当了亲妈,但他后面的明朝皇帝没有改的,倒不是不想,是不敢,一大帮文官死死的盯着,随便说说也就算了,真要动了歪脑筋,给骂个血淋头绝不夸张。清朝就大大不同了,皇帝是主子,官员一律是奴才。看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一类的书,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就不要记档了,那个就从档里抽出来吧。”这个档是什么?实录。满清遗老们以这种东西为素材写出的玩意,可能记载买官卖官这种丑事么?

也不是清朝所有人都对买官卖官闭口不言,有说的,但是下场很惨。(这个文字狱的案子很有名)。乾隆年间湖南耒阳有个书生叫贺世盛,写了一篇文章痛斥卖官制度,知县接到举报后大怒,把贺世盛抓来非刑拷打,让其明说:是谁卖的官,是谁当的中间人,谁买的。可贺世盛总不能明说:是乾隆卖的官,户部当中间人,你买的吧?于是就给定了罪:“妄诋朝政,肆其悖逆”,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的孩子和妻子、女儿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上报后,朝廷大臣签字同意,乾隆批复时候宽宏大量:“特宥赦之,改为处决”。不凌迟了,斩首,其他照旧。谁还敢说买官卖官?那叫捐纳,不是卖官。就好比不是失业是下岗,不是降低是负增长一样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又跑题了~~抱歉抱歉,不谈时政,不谈时政。

不想多写了,再写下去就不叫笑谈了,变成了一句一行泪,一字一掬血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看到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叹为观止,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选官制度,后来依此创造了现在的英国文官制度。可是如果他们深入的看一看,看一看科举考试后面的血和泪,看一看清朝捐纳制度造成的结果,他们还会那么想么?另外,附上清朝捐官价目表,可比超级市场都丰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当时1两白银约和现在150—200多块钱的购买力。大家看看,衡量衡量自己能当个什么官。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京官里面: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地方官里面: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五品官,银6820两,知县七品官,银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八品官,银980两。

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京官: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地方官: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价钱降低到也不为通货紧缩,实在是捐官太多了,等不上实缺,谁愿意花那个冤枉钱。所以越捐越多,越捐越滥,越捐越贱。 评论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翻译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追问:

速求:名著读书笔记,3000字以上!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说了秦可卿如此多的优点和行事,但她最后的结果是自缢而死,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一个问题。秦氏进入贾府,贾珍对她垂涎早已,而秦氏的地位恰好又系在贾珍夫妇的欢心上,面对这一境地,贾珍的诱胁是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要么以死相逼,要么委身顺从,她的心细是她能动察到周围的一切,她的要强,又使她感到人言可畏,这样使她心重,不甘于落入贾蓉父子手中,直到自缢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死是死于精神上无休止的蹂躏。
秦可卿不是一个饱暖思淫欲的淫妇,她是个有心计,有手腕,有封建“治才”的女性,她的羞愧自缢,反映了无法摆脱这一厄运的精神苦闷。她的结局又是显示了红楼梦中的又一悲剧命运。
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算得上是主子《红楼梦》中除了各个达官显贵的人物之外,还有的就是从多的丫鬟,丫鬟中也分了等级,贾府中最有地位的便是鸳鸯了,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太上皇”,贾母的贴身丫鬟是贾母一时半刻也离不开的得力而又得意的“心腹”, 鸳鸯处事从容,无论什么场合,都能泰然相处之,举止适宜,无论大事小事,她都想的周到,办得妥当,就是这样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成为贾府众多丫鬟之王,所以,贾母评论说:“鸳鸯那孩子心细一些,我的事情,她想着一点了,该要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她就趁空儿告诉他们了”, 鸳鸯还是个心地善良之人,她不依仗贾母之势作威作福,倒还经常帮助别人排难解忧,虽然她外表柔弱,却是个有志气的刚烈女子.我们都知道贾赦采取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的手段要讨她做小老婆,邢夫人说:“女孩子里头,就你是尖儿;模样儿,行事做人,温柔可靠”,在他们看来这是又高贵又体面的不想遭到她坚决的拒绝,前来拉牵说合的嫂嫂,被她骂的狗血喷头;做了准姨娘的平儿袭人开她的玩笑,让她抢白了一顿,她说:“别说叫我做小老婆,就是这会子大太太死了,叫我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纵到了至急为难,我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必有一。在贾母面前,哭着,发誓道:“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大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子抹了死了,也不能从命!”那样坚决,那样刚烈,让我不由得从内心佩服这样一个女子,依仗着贾母, 鸳鸯也算暂时战胜了贾赦,但贾母一死,岂不又成了俎上肉?所以她必须短了必死之心,最后贾母一终命,她怎能不“殉主”而死呢?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评论

关键词: 老父 村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