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鲁尔区,德国鲁尔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5 13:54:19 浏览次数:231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应和整治措施?
鲁尔工业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使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其中,内河航运尤为重要,因为,鲁尔区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经荷兰的鹿特丹通过内河运入,而工业产品的输出也主要依靠这条运输线。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由煤炭工业开始,随后是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为主导,高度集中于五大传统工业部。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渐下降,从而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的下降,这是造成煤炭工业的衰落的主要原因。炼钢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是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1)产业结构调整。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甚至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3)加强交通建设。鲁尔区有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莱茵河的水运也很便利。(4)发展科技。这是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环境。通过治理工业污染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改变了重工业区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 评论

分析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传统产业衰落。产业机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评论

高中地理: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1.属温海洋性气候,地形平坦 2.处于交通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 3.接近原料产地 4.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评论

德国鲁尔区包含几个城市 ?

主要由 波鸿Bochum, 波特洛普Bottrop, 多特蒙德Dortmund, 杜伊斯堡Duisburg, 埃森Essen, 格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 哈根Hagen, 哈姆Hamm, 海尔纳Herne, 慕尔海姆(鲁尔河旁)Mülheim an der Ruhr, 奥伯豪森Oberhausen 以及雷克灵豪森县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 乌那县Unna, 威塞尔县Wesel 和恩纳普-鲁尔县EnnePE-Ruhr-Kreis组成;

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人。

维基百科更详细介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2%81%E5%B0%94%E5%8C%BA

维基百科更详细介绍(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Ruhr

维基百科更详细介绍(德文): http://de.wikipedia.org/wiki/Ruhrgebiet

百度百科更详细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0333.htm

满意请采纳

 

评论

关于德国鲁尔区

这个好像是高一地理必修2的吧、

鲁尔区兴起于19世纪中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被称为“德国的心脏”。鲁尔区发展的主要区位优点有:

1 丰富的煤炭资源 学生看课本P33图5.40及P32图5.37两图,可以看出:

鲁尔煤田储量大(煤海),开采条件好(露天开采),且煤质好。

2 离铁矿区较近 学生看地图册P4世界政区图(德国离瑞典很近)和P14(离法国的洛林高 原也很近)

鲁尔区的发展初期铁矿主要来自法国的洛林高原,后来也大量从瑞典进口优质铁矿。

解决的方法:

四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 改变生产结构单一,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传统企业数量下降,但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新建或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 业为主。

2 调整工业布局 ----- 第一条的必然结果

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必须重新调整工业布局,使新、老主业部 门都有合理的区位,增强在国 际市场的竞争力。

例如:钢铁工业集中到西部,可就近从鹿特丹港进口铁矿。

3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看P34图 5.41鲁尔区的交通网图 铁路、高速公路、天然河流、人工运河交错成网。

铁路占德国铁路货运总量的40%,区内任何地点离高速公路不超过6千米,莱茵河航 运最繁忙。

4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 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众多高校、中等技术学校、一大批科研机构。各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

5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 既注意经济效益,又注意社会和环境效益。

严格控制三废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污染处理系统,大规模植树造林,人均 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

 

 

3 充沛的水源 降水丰沛,河流众多。

4 便捷的水陆交通 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水陆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 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联成一体,而且可直通海洋。

5 广阔的市场 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便捷的交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评论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失利后割让鲁尔区的德国能在短短的二十年内恢复元气并一举成为尖端科技实力第一,整体实力仅次于美国的,从而成为能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强国?

德国没有割让鲁尔区,它各让的是阿尔萨斯和洛林。鲁尔区共管。

1923年,共和政府表示未能应付凡尔赛条约规定之战争赔款,并因此拖欠赔款。于是,在1月11日,法国与比利时的军队占领了鲁尔区,控制这个全德国最富饶的工业重镇,并控制当地的矿井与制造业公司。德国政府鼓励工人以罢工还击,并没有主动应付问题。罢工持续八个月,最後只是令经济更衰落、入口货物更昂贵。

  由于政府负责资助罢工工人,故此它需要印制更多钞票应付,导致恶性通货膨胀。1923年8月,克兑一美元由4.2元跌至一百万元;在11月20日,价值更跌至4.2万亿元 (亦即4.2兆元) 。12月1日,魏玛政府推出地产抵押马克(Rentenmark),以每1新马克兑换1兆旧马克。最後,德国成功继续支付赔款,而鲁尔区则重归德国。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在1923年担任德国总理,後来从该年到1929年就任外长。在他当政期间,由于起义减少、经济复苏,所以共和国能够休养生息。

  施特雷泽曼上台後首先推出地产抵押马克,用以减轻恶性通货膨胀对德国社会与经济的祸害。由于他坚持拒绝发行更多钞票,所以令问题迎刃而解。他为了振兴经济,更减少政府开支、简化官僚阶级并加税。魏玛政府接受了美国的道威斯计划,减少德国的战争赔款。

  1922年,德国与苏俄签署拉帕罗条约,恢复外交关系。1925年,施特雷泽曼与协约国签署了洛伽诺公约,恢复了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而且,德国凭着确认其西部边界,成功与邻国修好。在施特雷泽曼的帮助下,德国在1926年加入国际联盟并作为第六个常任会员国。德国也停止了裁减军备。

从19世纪起,德意志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出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由此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凡尔塞和约》的规定,战败的德国被解除了军备,民族屈辱、经济萧条、社会混乱交互作用,让骄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实现“强国梦”。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敏感地把握住了这种国民心态,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塞和约》、收回失去的领土,把相信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联想起来,团结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宗旨,并允诺要尽快改变战后军工企业停产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在当时的不少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使德国摆脱困境的良方。1928年后的几次选举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把纳粹党视为解决德国社会主要问题、实现德意志民族强盛的希望。纳粹党在1932年的选举中大胜,希特勒由此获得了组阁大权。

取得执政地位后的希特勒和纳粹党,用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将国家再魔法化,第三帝国吞噬了市民社会,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合一,在“决断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权主义的国家。这在当时的德国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反对。在上上下下充斥着民族主义狂热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以迅速实现德国的复兴,很轻易地就成为了德国人最大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纳粹宣传的所谓“德国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一下子就俘获了民众的心,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一圆“强国梦”,以牺牲思想自由和个人政治意识为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为如此,纳粹的消灭异己思想、反犹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复兴民族主义的旗下被德国人容忍。

■希特勒的“三把火”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选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

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对内烧的“三把火”,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也烧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

对外希特勒烧的第二把火,是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三把火,则是通过举办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筑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后的内外“三把火”,烧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的确曾经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国人当然有理由为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而自豪。特别是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让不少德国人感动得简直要用高尚纯洁来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国人忘了,希特勒虽然不喜欢在个人生活上挥霍纳税人的钱财,但他从来不怕多流纳税人的血。在《我的奋斗》一书,希特勒早就透露过他的长远扩张计划,引导德国走向战争是他必然的选择。而后的事态发展证明,那是一条德国的通往毁灭之路。

 

追问:

关键词: 鲁尔 德国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