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妈麻马骂,我妈天天骂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4 14:32:26 浏览次数:221
平仄怎么分?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现代汉语中的平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阳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姓名中的平仄
  名字除了要好认以外,还要符合中国字的发音规律,也就是要读起来上口,不能跟绕口令似的。一般来说,两个字的名字,如果前面的字是上声或去声,后面的字就应该是平声。
  三个字的名字对语音的要求就更高一点,如果四声安排得不好,读起来就不顺。比如三个字都用上声,如沈海埂,读起来就别扭,好像不能一口气读完似的。三个字都用去声也不好,如宋兆盛,读真情 为不好听,不如叫宋兆年好听,因为年是平声。
  避免姓名的平仄声相同。现代汉语不讲平仄,以四声论之。所谓四声是指平、上、 去 、入。
  例如:柳景选三个字全是上声,读起来很绕口,便不如柳敬官好听。张书襄都是平声,便不如张叔向好听。纪仲宪都是去声,不如纪忠贤好听。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评论

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什么什么是诗的基础

诗的基础知识

 

押韵、对仗与平仄

绝句为134句押韵 律诗为2468句押韵,1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无所谓对仗与否

律诗的三四、五六句式需要押韵的。

平仄就无所谓了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5 12:58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李春风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声的话,那就是大拗,问题便很严重了,其实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个字改成平声,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比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声)。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大拗的救法有时可以和前面所说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声,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无所谓了。呵呵,因此,这第五个字可真是个宝贝啊,只要一用平声,则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随意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拗体,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个字用成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这样的拗体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诗句中也较常能看见,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转”。

  今人尽量少用为好。

  注意:律诗入韵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须要分明,前面讲的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韵的句子。

 

要求如下:

 

一、近体格律诗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前人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要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如果网友们喜欢“近体诗”的韵味,那么不妨下点功夫,弄明白这四句话。如果不喜欢格律约束,就写现代诗好了。

1、、什么是“绝句”?
通常说“绝句”,是指近体诗的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五绝”。不包括古体诗的七言四句古体“七古”,和五言四句古体“五古”。

2、绝句的句式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常见的各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内可平可仄
其组合起来也就是各四种格式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简说什么是平仄
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为头疼的事。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可,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4、简说什么是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韵部的字。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写诗要押平声韵。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5、律诗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化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这个规定。

6、黏(粘)和对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和上句平仄基本相反(前四字)。两句为一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上句和上联的下句平仄基本相同。(前四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和上句平仄相反。
7、拗救和变格
对于诗词格律应严中有活,可以有拗救和变格等。近体诗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就是每句七言诗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做要求(五言一三字)二四六字必须严格遵守(五言二四字)。但对于(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仄仄平两种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和五言第一字,必须要用平声。否则即拗,也就是“孤平”,此乃诗家大忌。如果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用平声字补偿。这为“孤平拗救”。

8、律诗的对仗
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组成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腹联、尾联。中间两联的上下句要对仗。对仗按要求平仄声相对、词性词意相对、语法句式相对。对仗有两忌:一是“合掌”,即一联中上下句以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基本相同。二是两联对仗方式雷同。两联的句式应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板。对仗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
9绝句的写作和章法
前人对绝句写作有许多精辟见解,绝句之法,贵语浅情深,意不深则薄,语不
浅则晦。含吐不露,有弦外音,句绝而意未绝。
绝句的章法是起、承、转、结。一般首句起,二句承、三句转、四句结。一、二句固然重要,但总是铺垫,最关键在于三句的转,要转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方为妙。第四句便顺水推舟,意境全出。
10、律诗的写作和章法
律诗和绝句的章法大致相同,也是起、承、转、结,但它是以联为单位,首联
起,颈联承、腹联转、尾联结。但律诗最关键处,是中间两联的对仗以及两联
的关系和变化。此处往往是全诗的精彩处。由于律诗的字数较绝句为多,在表
达方式上可以更严谨和从容不迫。
11、格律诗的句法
五言的句法一般是2-3式,字分为上2下3,在前2里又可1-1,下3可分为2-1或
1-2。七言的句法一般是4-3式,字分为上4下3,在前4里又可3-1或2-2,下3可分为2-1或1-2。也有2-5或5-2,甚至也有1-3-3的句式。在写作时可灵活掌握。
近体诗在语法结构上有两个特点,可以有省略和倒装,这在散文中是不允许的。
12、格律诗的字法
格律诗有章法、句法、字法之说。字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炼字,诗词句中最
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谓词”,把这个字炼好了,就能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正所谓“一字千金”。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是这个字。

附《诗要法杂论》
古诗要法: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古要法: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兴,或赋起,则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七古要法:七言古诗,先要铺叙,要有开合,要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绝句要法: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起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无穷。
语句之法: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五言——沉静,深远,细致。五言、七言,句语虽殊,法律则一。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大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达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其尾联要能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
诗中字眼: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联用联绵字,不可一般,中腰虚活字,亦须回避。五方字眼多在第三字,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字眼在第三字者: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字眼在第二字者: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碧如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字眼在第五字者: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香雾云寰湿,清辉玉臂寒。
字眼在第二、五者: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藏字藏意: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突,五言下字较细嫩。七言若可截作五方,便不成诗,须字去不得方是。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珠联不断,方妙。

评论

请教竹板的打法?

http://wenku.baidu.com/view/b158905c3b3567ec102d8a17.html

这个可以去看看。

追问:

初学快板的买什么竹板合适?
相关的网站

http://www.cmes.tn.edu.tw/study/%A4E%A4Q%A4T%A6~%AB%D7%B2%C4%A4@%BE%C7%B4%C1%B5%A6%B2%A4%C1p%B7%F9/%A6%CB%AAO%A4T%B3%A1%A6%B1.doc


竹板三部曲

     曲艺分类里的「板书」项目中,有「数来宝、快板、快板书」三项,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著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分述如下:

数来宝

  最初是穷家走街串巷时,在店铺门前用来演唱索钱的一种技艺。流行于全国各地。由于能把商家夸赞得丰富精美而获得赏钱;数著唱著,就来了宝〈钱财〉,故而得名。后来,此一街头的表演经艺人加工提炼逐渐发展到剧场里,成为一种舞台艺术。街上反倒见不著了。

  数来宝讲究见景生情,即与编唱;有得还得讲今比古,引经据典,来叙来议,长久下来,便累积了许多固定的「套子词」。「数」指的是有旋律性的念白,故而在其结构上有一定的公式。「数来宝」的基本句式为「上六下七」的组合;上句六字为三三,下句七字为四三,二五,二二三。上下句的未一个字要合辙押韵,并且同一声调。两句一组,有一组押一韵,也可以连绩几个句组押同韵。演唱中还可以加入话白。

  「数来宝」演唱时,需有道具击节,以协音律。在其演化的过程中,使用过多种打击器,例如:高梁杆儿、金钱板、撒拉机、胯骨、三块板、三只.....等。现在普遍使用七块板儿。〈即竹板,两件为一套。一件称『大板儿』,由两片较大竹板串成;另一件称为『节子』,以五片小竹板,中间隔以钱,用线串成。〉

快  板

  「数来宝」的表演,后来吸收了「相声」的形式,加入了「棒逗抖包袱儿」的技巧,并在句式上突破原有套路,又开创出了另一曲种 —— 「快板」。
  「快板」的句式,字数灵活多变,竹板运用亦长足发挥,采用「扬著唱」的方法〈即下句均用平音〉声调悠扬,多用来表现「贯口」,像是绕口令等的题材,也有用以叙事的段子。
快板书[竹板快书]

  在「快板」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快书」的内容与叙事技巧,发展而来。和「快板』的不同,便是主要用于表现故事性的题材。

  「快板书」的演唱,采用「下沉音」,声调平稳,有力。竹板运用更趋复杂。讲究语言与节拍的调合,身段与内容的搭配。在节奏的处理上,要求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首尾呼应,并且渐行渐快。全段以一韵贯穿,唱来如珠玉倾泻,令人摒息以观。



数来宝、快板、快板书之比较:

数 来 宝 快  板 快 板 书
句 式  上下句组,三三七为主。           自由句组,字数自由。  上下句组,字数自由。    
韵 辙  花  辙         花  辙   一韵到底     
平 仄  开头宜用『上平下平』,余者宜用『上仄下平』。
内 容  见景生情,即兴编词。            绕口令,略带叙事性。  带有人物情节,叙事性强烈。   
唱 法  上扬音,扬著唱,高亢活泼。         上扬音,扬著唱,明亮轻快。  下沈音,稳著唱,语重声沉。 


学习提要


  在众多曲种型式中,除了「相声」以外,要算「数来宝、快板、快板书」三项最受到观众的欢迎。因此,有兴趣学习的人也颇多。而其中的许多基本技巧又与其他曲种共通,所以将之做为学习曲艺的入门第一课,是相当科学而且实用的。





   虽然「数来宝、快板、快板书」的发展有其先后顺序,但是在学习时,将视实用的需要而有所调整。兹将重点提示如下:

建立心板,掌握节拍。
熟悉演唱板式,贵能活用。
咬字清晰,声调准确。
嘴皮有劲,舌打唇崩。
切字分句要果断,连音延韵辨长短。
语调适情,音量适中。高而不喧,低而不闪。
速度灵活,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气息匀称,紧换深蓄,急喷舒放。
曲词熟谙,融汇方能通贯。
竹板操作活而欢,勤练指掌臂腕。
板式配当,击节莫扰唱,切记分个轻重快慢。
身段有法,表情演作,神态自然。
叙事要稳,言情有感;状物能真,描景若观。
平若湖风舒缓,爆如疾雷惊涛;脆口甜嗓,美不胜收。
分析格律结构,知其以然,尝试编创。
多练多听多看,学习借鉴,博采众长。






韵辙


韵:国语字音由《声母》与《韵母》所组成。
      将《韵母》相同或相似之字,运用于曲文的句末,使之於念诵时产生音声和谐的效果,称为:《押韵》。 

辙:同一个《韵母》,有时有不同的念法。
   在传统曲文的规律中,以《辙》为单位来分类。有的《辙》里包含两种以上的《韵母》。
   在同一个《辙》内,寻找合适的文字以入曲词,称之为——《合辙押韵》。
   传统习惯中,将韵辙分为十三部份,俗称《十三辙》,另有两条小辙。

口诀:俏 佳 人 扭 捏 出 房 来 东 西 南 北 坐。

口诀 辙 名 韵  母 例         字 口诀 辙 名 韵  母 例         字
俏 摇 条 ㄠ 标 飘 瞧 高 捞 毛 找 跑 泡 来 怀 来 ㄞ 白 抬 开 坏 太 在 孩 卖 挨 塞
佳 发 花 ㄚ 爸 夸 花 瓜 拉 马 骂 架 家 爬 东 中 东 ㄥ 风 声 胜 逢 能 空 兴 应 丁 兵
人 人 辰 ㄣ 奔 宾 盆 文 人 神 俊 蹲 忍 沉 西 一 七 一ㄩㄙㄕ 比 离 迷 气 依 徐 去 词 事 施
扭 由 求 ㄡ 楼 候 头 偷 篓 手 奏 够 收 抽 南 言 前 ㄢ 南 圆 还 翻 天 判 饭 赞 乾 搬
捏 乜 斜 ㄝ 别 爷 爹 目 夜 斜 约 野 姐 切 北 灰 堆 ㄟ 雷 谁 没 味 培 罪 贵 飞 背 给
出 姑 苏 ㄨ 途 如 福 富 入 吐 鼓 珠 顾 除 坐 梭 波 ㄜ ㄛ 坡 佛 说 锅 窝 折 特 锁 磨 脱
房 江 洋 ㄤ 唐 行 香 棒 堂 方 象 帮 郎 强

小人辰 ㄥㄦ 盆儿 根儿 景儿 份儿 小言前 ㄢㄦ 儿 年儿 尖儿 玩儿




平仄

  平仄即音声的轻重。国语字音有轻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等区分。(地方方言则不在此限)。
  传统曲艺中将轻声、一声、二声归为『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

  又可细分为『阴、阳、上、去』。
  轻声、一声为:『 阴平 』。二声为:『 阳平 』。三声为:『 上声 』。四声为:『 去声 』

例如:
平 仄 平 仄
音 别 阴 平 阳 平 上 声 去 声
声 别 轻 一 二 三 四
例 字 吗 妈 麻 马 骂
注 音 吗 妈 麻 马 骂

  平仄在曲文规律中,有其要求,与韵辙同样重要。











数来宝的格律


一、句式:

     同许多曲种一样,数来宝亦由上下句组合的《句组》串联而成。传统句式原为三、三、七的组合。
 
即 —— 上句:○○○,○○○,  下句:○○○○○○○。 
 
     晚近的发展,吸收了快板的形式,变成较灵活自由的句式。每句仍以七字为主,
亦有加入衬字成为多字句,视内容需要与演唱板式的配合而定。


二、韵辙:

  数来宝以《句组》为单位,上句与下句末需押同韵。

  整个篇幅中,可通篇使用一辙,称为 —— 『一韵到底』。

  亦可中途换辙,有的是每个句组换一韵,也可以几个句组换一韵,称为 —— 『花辙』。


三、平仄:

     以《句组》为单位,每段开头句组宜用『上平下平』。
  即 —— 上句末和下句末均使用《平声字》。
  除开头句组外,其余句组宜用『上仄下平』。
  即 —— 上句末用《仄声字》,下句末用《平声字》。

《数来宝》原来是一种即与编就的口头念诵型式,故而其格律要求并不严,上述格律为的是使演唱更加动听,初学创作时,允许灵活变动。


例句:棺材铺 《摘录》

数来宝,我有水平,  全国我是第一名,     中东     打竹板,迈大步,  老板不开棺材铺,      姑苏
我这人材很稀少,   世界各第地都难找     摇条     打竹板,抬头看,  老板开间电影院,      言前
我是稀有动物受保护,  大家千万别嫉妒。 姑苏     电影院,真叫好,  一头大来一头小。      摇条
                            萤幕大,镜头小,  一头大来一头小。
打竹板,迈大步,  眼前来到棺材铺,      姑苏     电影院,有空调,  冻不了来热不著,
棺材铺,棺材好,  一头大来一头小,         摇条     电影院,真豪华,  霓虹灯光似彩霞,      发花 
装著死人跑不了,  装著活人受不了,          明星照,门前挂,  还有广告宣传画,
装著病人好不了,  装著痛人治不了。          国片洋片来展现,  大千世界在眼前,      言前
                                                                                                       观众们,都爱看,  水浒英雄武松传,
                                                                                                       有个风流女子穿素服,  三寸金莲缠著足, 姑苏
                                                                                                       您看她,迈碎步,  迈步走进了棺材铺,
                            棺材铺,棺材好,  一头大来一头小。         摇条 评论

一年级拼音四声调标不好怎么办
买些有图的卡片读,用图象来记 追问:

什么是平仄音?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阳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评论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