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电视剧正文

《的悲剧》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28 20:42:21 浏览次数:399
关于《的悲剧》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内容

目录

1、“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这是鲁迅说的还是莎士比亚?
2、希腊神话为什么都是悲剧
3、鲁迅是怎样评论喜剧与悲剧的
4、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两个方面
5、中西方悲剧有何异同?
6、“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这句话是谁说的
7、悲剧是什么意思
8、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悲剧,怎样去界定悲剧?
9、苔丝悲剧的原因

 

1、“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这是鲁迅说的还是莎士比亚?


是鲁迅说的。

出自鲁迅的杂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本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节选: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

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

这句话是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则指出的。

扩展资料:

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2、 希腊神话为什么都是悲剧


希腊神话小说中的悲剧色彩

一、悲剧的定义

悲剧有很多中解释,在此我为之给定自己的悲剧定义:命运将美好的东西摧毁,并且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法拒绝不去看那已经破碎的美丽。

在悲剧中,我们看到当苦难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时候,个人用他的性格在悲剧中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当外界的悲剧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时候,个人用自己的悲剧性格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悲惨的旅行。

悲剧把个体的痛苦和毁灭演给人看,这种快感悲剧快感是认识到生命意志的虚幻性而产生的听天由命感。在悲剧中,我们思索着,在通过对个体的毁灭的深思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喜剧只能给人短暂的慰藉,而只有悲剧才能让人在反省它的悲痛时候获取对自己人生的思索。

二、希腊神话小说中英雄的大致背景和产生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传说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可以大致分成两部分:

第一种是表现出人与大自然作不懈斗争,反抗命运的压迫,体现出一种超越了人、达到神的境界。

他们是在受尽磨难而决不退缩屈服的英雄,虽然很多时候要忍受挫折与磨难时的痛苦呻吟,但仍展示出一种无坚不摧的巨人风格和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

另一种是当出现新事物改造世界和现实土崩瓦解时,他们是肩负着历史使命的,但是这样英雄们感到心灵忏悔和情感痛楚,虽然他们很多时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浪潮,积极进取,但是更多的是展示出一种欲断难断的惆怅情绪和孤独迷惘的沉郁风格。

这样就注定着希腊神话英雄人物的悲剧性,一种悲剧色彩似乎一直在希腊神话中。

希腊神话英雄故事的产生大致也可以分成两类:

一是外在大自然的丛生险象和天灾水患、生老病死。我国的神话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炎黄战争中的诸神等等。

二是人内在本质,也就是欲望,包括享乐思想、淫逸思想、私利思想等等

在我看来希腊神话的故事大部分是在与人内在的本质,也就是与享乐思想和欲望的斗争。这个同时也构成了希腊神话故事的深层次的悲剧。

而希腊神话中道德精神是最为经典和最为悲惨的:

虽然希腊神话小说所体现的是鼓舞人民勇敢的走艰苦的路,崇尚勇敢,鄙视懦弱,但是在这种精神的背后又有一些失败的人物,注定了是在内心的痛苦中挣扎;同时那些成功的人物背后有是否都是喜剧呢?

三、希腊神话的悲剧色彩

——希腊神话舞台上最为悲惨的英雄人物:俄狄浦斯

悲剧一:

俄狄甫斯的父亲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拉伊俄斯在年轻的时候犯了这个错误,当时他被赶出故国,后在伯罗奔尼撒长大,住在国王拍罗普斯的宫殿里,受到宾客的礼遇。可是,他恩将仇报,在尼密河的赛会中拐走了拍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克律西波斯是拍罗普斯和女神阿刻西俄刻的私生子。他长得漂亮,但命运不幸。父亲发动了一场战争把他从拉伊俄斯的手里救了出来,可是他的异母兄弟阿特柔斯和提厄斯武斯受了母亲希波达弥亚的唆使,把他杀害了。

神谕:“拉伊俄斯,拉布达科斯的儿子!你会有一个儿子。可是你要知道,命运之神规定,你将死在他的手里。

于是在他生下后三天,他的亲生父亲就派人用钉子将婴儿双脚刺穿,并用绳子捆起来,放在喀泰戎的荒山下。

悲剧二:

科任托斯国王墨洛柏待他如亲生儿子。俄狄甫斯渐渐长大,他相信自己是国王波吕玻斯的儿子和继承人。

可是一件偶然的事使得他从信心的顶峰上跌到了绝望的深渊。有一个科任托斯人一直妒嫉他的特殊地位。在一次宴会上,他因喝醉了酒,大声叫着俄狄甫斯,说他不是国王的亲生子。俄狄甫斯深受刺激。第二天清晨,他来到父母面前,向他们询问这件事。波吕玻斯和他的妻子对播弄是非的人很生气,并用话设法排解儿子的疑虑。俄狄甫斯听出他们的话中充满爱心,他虽然感动,但怀疑仍在咬食他的心,因为那个人所说的话太使他悲哀了。最后,他悄悄地来到特尔斐神庙,祈求神谕,希望太阳神证明他所听到的话完全是诽谤。可是福玻斯· 阿波罗并没有给他答复,相反,给了他一个新的更为可怕的不幸的预言:“你将会杀害你的父亲,你将娶你的生母为妻,并生下可恶的子孙。俄狄甫斯听了,无比惊恐,因为他始终认为慈祥的波吕玻斯和墨洛柏是自己的生身父母。他再也不敢回家去,害怕命运之神会指使他杀害父亲波吕玻斯。另外,他担心,神抵一旦让他丧失理智,他会邪恶地娶母亲墨洛柏为妻。这是多么可怕啊!他决定到仰俄喜阿去。当他走到特尔斐和道里阿城之间的十字路口时,看到一辆马车朝他驶来,车上坐着一个陌生的老人,一个使者,一个车夫和两个仆人。

车夫看到对面来了一个人,便粗暴地叫他让路。俄狄甫斯生性急躁,挥手朝无礼的车夫打了一拳。车上的老人见他如此蛮横,便举起鞭子狠狠打在他的头上。俄狄甫斯怒不可遏,他用力挥起身边的行杖朝老人打去,把老人打得翻下了马车。于是发生了一场格斗,俄狄甫斯不得不抵挡三个人,但他毕竟年轻有力,结果把那伙人打倒在地,他独自走了。他以为,他只是为了自卫才报复了那个卑鄙的仰俄喜阿人,因为那个人仗着人多势众企图伤害他。何况他遇到的那个老人并没有任何标志足以显示他显赫的地位。但实际上被俄狄甫斯打死的老人正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即他的生身父亲。当时国王正想到皮提亚神庙去。就这样,父亲和儿子都在小心回避的神谕,还是悲惨地应验。

悲剧三:

俄狄甫斯杀父后不久,底比斯城外出现了一个带翼的怪物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危害严重,连国王克瑞翁的儿子也给吞食了,因为他经过时末能猜中谜底。克瑞翁迫于无奈,只好公开张贴告示,宣布谁能除掉城外的怪物,就可以获得王位,并可娶他的姐姐伊俄卡斯特为妻。

正在这时,俄狄甫斯带着行杖来到底比斯。危险和奖励都在向他挑战,另外,由于他承受着一个不祥的神谕的压力,所以他也不看重自己的生命,于是他爬上山岩,见到斯芬克斯盘坐在上面,便自愿解答谜语。斯芬克斯十分狡猾,她决定给他出一个她认为十分难猜的谜语。她说:

“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腿走路的生物。用腿最多的时候,正是力量和速度最小的时候。“

俄狄甫斯听到这谜语,不禁微微一笑,觉得很容易。“这是人啊”,就这样他答对了问题。

但是,同时悲剧也诞生在他的身上:他娶了他的亲生母亲!!婚后,伊俄卡斯特给俄狄甫斯生下四个儿女,起先是双生子,厄武俄克勒斯和波吕尼刻斯;后来是两个女儿,大的叫安提戈涅,小的叫伊斯墨涅。这四个既是俄狄甫斯的子女,也是他的弟妹。

悲剧四:

当俄狄甫斯终于知道可怕的真相时,他只求速死。伊俄卡斯特悬梁自尽,他也用胸针戳瞎了自己的眼睛。因此,他想留在家里。他把这个心愿对克瑞翁和双生子厄武俄克勒斯和波吕尼刻斯说了。可是,克瑞翁对他的态度好像己经变了,他的两个儿子也变得自私无情。克瑞翁强迫他按原来的决定去做。两个儿子也要他离去。他们塞给他一根讨饭棒,逼他从宫中出去,只有两个女儿同情他。小女儿伊斯墨涅留在两个哥哥的家中,借以维护被赶走的父亲的权益。大女儿安提戈涅与父亲一起流放,她牵着盲人,四处漂泊。她赤着双脚,忍饥挨饿,不顾日晒雨淋,跟父亲穿过了不少森林。

悲剧就是如此:自己的子女都抛弃他,孤苦的盲人只能痛苦的踏出皇宫,走向天涯。

悲剧五:

不久之后,他得到了消息:他的两个儿子在那里遭到了自己招来的灾难。起初由于他们的家族的厄运威胁着他们,他们愿意把王位让给舅父克瑞翁。可是,后来他们对父亲的记忆逐渐淡漠了,又渴望统治权和国王的威仪,兄弟两人互相嫉妒起来。波吕尼刻斯先登上王位,然而年幼的厄武俄克勒斯心里不满,他不愿意跟哥哥轮流执政,于是煽动民众叛乱,并驱逐了哥哥。据说哥哥己经到了亚各斯,在那里娶了国王阿德拉斯托斯的女儿,并得到朋友和盟国的帮助,准备兴兵报复。这时又流传了另一则神谕:国王俄狄甫斯的儿子们如没有父亲将会一事无成。假如他们要求幸福,必须找回俄狄甫斯,无论他是死是活都要找到。

可是俄狄甫斯抵挡住亲人的种种诱惑,诅咒他们必将遭到神抵的报复,而他的命数也将终止了。

结局:

天空中响起了阵阵雷声。老人听到这来自天上的声音,这个一直由女儿牵着走路的盲人现在好像突然看见了似的,昂然走在最前面,朝命运女神指引的道路走去。走到复仇女神圣林深处的时候,大地开裂,开裂的洞口有一道铜门槛。有许多弯弯曲曲的小道,通到那里。传说,这地洞是通向地府的一处入口。俄狄甫斯不让同去的人走近洞口。他在一棵蛀空的树前停下来,坐在一块岩石上,解下束住乞丐衣服的腰带。他要了一些洁净的泉水,洗去了因长期流亡积在身上的污垢,并穿上女儿为他拿来的整洁的衣服。他精神焕发地站在那里,这时地下传来隆隆的雷声。俄狄甫斯拥抱着女儿,吻着他们,说:“孩子们,别了!从今天起你们就失去父亲了!" 突然,他们又听见一阵隆隆的响声。大家不知道这响声是来自天空,还是来自地狱。“俄狄甫斯,你还犹豫什么?你怎么还在耽搁?, ”

俄狄浦斯终于结束了自己这悲惨的一生。悲剧的重量在俄狄浦斯是那么的沉重。即使是在死亡的时候俄狄浦斯走向的也是地狱!

我感叹俄狄浦斯命运的悲惨!在这种的悲惨中,又要带着沉重去思索这位从出生到死亡永远注定悲惨人——英雄?!?

人与大自然作不懈斗争,反抗命运的压迫,体现出一种超越了人、达到神的境界。

他们是在受尽磨难而决不退缩屈服的英雄,虽然很多时候要忍受挫折与磨难时的痛苦呻吟,但仍展示出一种无坚不摧的巨人风格和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

俄狄浦斯似乎在自己的悲剧中永远的在证实着这句话。他为了不“杀害你的父亲,你将娶你的生母为妻”,抛弃了自己应该有的王位,原离了养他的父母。

在与国内的灾难的斗争中他仍旧不屈服与命运,带领自己国家的人民抵抗。哪怕是被自己的子女赶出皇宫,仍旧选择不屈的斗争。

可是俄狄浦斯最能代表的是希腊神话的悲剧色彩:命运将美好的东西摧毁,并且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法拒绝不去看那已经破碎的美丽。

我看到的俄狄浦斯是一个有高超智慧和坚强信念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命运的捉弄,俄狄浦斯将会是一个完美的国王,一个拥有智慧的上帝的宠儿。当在欣赏俄狄浦斯的喜剧时候,可以看到,俄狄浦斯给我们的是一个高尚,高贵的,永远透露着王者风范的人。

可是悲剧就是这样,把一个这样的,我们认为是“好”的英雄人物摧毁,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近与“完美”的悲剧:在俄狄浦斯来不及选择的时候,自己被亲生父母抛弃;为了逃避命运的悲惨,远离了以为是自己亲生父母的养父母,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用自己高潮的智慧战胜了神,却败给了命运女神:取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了给国家安全,自己查明一切真相,凄惨的接受这一切;被自己的儿子抛弃,沦落他方;在死亡的时候,走向的是苦难的地狱!

我重新思索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这样的命运的悲剧中,体会到了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在这种长期的接受悲剧中,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俄狄浦斯的悲惨命运在复仇女神之地接受,他在这段接受命运的苦难中所获得的是怎样的力量:心灵承受是任何一个人或者是神都无法超越的,他拥有的力量和意志,使他成为了一个巨人,一个无法战胜的巨人!

这便是一种人达到真正神的境界。

四、悲剧哲学

这个老人遭到奇灾大祸,完全像苦命人一样忍辱负重,在他面前一种超凡的乐天降自神界,晓喻我们:英雄在他纯粹消极的态度中达到了超越他生命的最高积极性,而他早期生涯中自觉的努力和追求却只是引他陷于消极。

俄狄浦斯寓言的过程之结在凡人眼中乃是不可解地纠缠着,在这里却逐渐解开了--而在这神圣的辩证发展中,人间至深的快乐突然降临于我们俄狄浦斯,这弑父的凶手,这娶母的奸夫,这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破者!

这神秘的三重厄运告诉我们什么呢?

有一种古老的、特别是波斯的民间信念,认为一个智慧的巫师只能由乱伦诞生。凡是现在和未来的界限、僵硬的个体化法则以及一般来说自然的固有魔力被预言的神奇力量制服的地方,必定已有一种非常的反自然现象--譬如这里所说的乱伦--作为原始事件先行发生。

他解破了自然这双重性质的斯芬克斯之谜,必须还作为弑父的凶手和娶母的奸夫打破最神圣的自然秩序。

难道自然就是如此:在一种强大的时候,就要注定自己要去承担一些悲剧!就像现在,富翁拥有巨大财产的时候就要注定失去一些东西吗!!

很都人生经历就是如此。

就像中国的一句话(我将其反说):收之东榆,失之桑隅。

这个神话又好像要悄声告诉我们:智慧,乃是反自然的恶德,谁用知识把自然推向毁灭的深渊,他必身受自然的解体。“智慧之锋芒反过来刺伤智者;智慧是一种危害自然的罪行”--这个神话向我们喊出如此骇人之言。

那么我们到底是要追求什么呢?

我无法理解,只能在以后漫长的人中自己去发现。

五、希腊神话悲剧色彩的思索

——结束

我感叹悲剧:

无论是艺术形式上的悲剧,还是在现实中的悲剧,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人在悲剧的磨砺当中,获得了心灵的承受能力和无穷的战胜自然,完美人生的力量。

在我们无法知道未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故事是喜剧,可是,命运总是给予的是悲剧。在自己凄惨的哭泣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沉浸悲剧,要用在悲剧——自己的后者别人的——中获取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审视。

在人间,悲剧才能让人在反省它的悲痛时候获取对自己人生的思索。希腊神话的悲剧色彩从这个层次来讲,我们不能去贬低命运之神的残忍和神的无耻(他控制着人的命运),我们应该欣慰,正是有人这样的命运之神,我们才能读取悲剧的精神价值和悲剧哲学。

我无意去赞叹悲剧,可是在这种悲剧中的哲学和这种悲剧的色彩在一种层次上是一种永恒的财富。
 

3、鲁迅是怎样评论喜剧与悲剧的


鲁迅说评论喜剧与悲剧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出自于鲁迅925年发表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5期:

“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

扩展资料:

雷峰塔与鲁迅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妇孺皆知的名作。然而除此之外,鲁迅先生的另外一篇关于雷峰塔的文章,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不过先生的那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名言,学文学的人却几乎不会不知道。

1925年2月6日,也就是他的第一篇关于雷峰塔的文章发表后的一个多月,鲁迅先生又拿起了笔,对那些迷信塔砖吉利挖砖不已、最终导致塔毁的人,投出了“匕首和投枪”。

鲁迅先生欣喜于雷峰塔的倒掉,以大手笔作小文章贺之,不知听闻现今重修是何种感叹。今天的人们是无暇关注雷峰塔的倒掉与耸立的,他们太忙了,自己的事情多得做不过来,关于雷峰塔的事,真的没时间分散精神。而读过鲁迅这篇文章且也会讲《白蛇传》的活着和死去的人们,大多以自己的经历,明白了雷峰塔从来都不曾倒掉,反而,又使用了水泥、钢筋等等一系列的新型建筑材料,变得愈加坚固,即便是鲁老爷子这样的悍将,也奈何它不得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4、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两个方面


一、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人是社会中的人,受社会的制约,他的人生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是社会中的人,而且所面对的那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才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自身的性格局限又是悲剧人生形成的一个因素:我们承认黑暗的、污浊的、人吃人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但是祥子自身性格的双重性、堕落性、劣根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他的人生悲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扩展资料

祥子一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受虐者:从一开始发自内心地对虐待的抗拒,到从心里慢慢接受,直到最后变成一种享受。从“施虐与受虐”的视角对祥子的心灵况味进行审视,不仅能清晰地看到祥子心灵深处的转变过程,还可以从本质上挖掘出祥子从“抗虐”到“受虐”再到“享虐”的内心变化的深层原因,以及人性堕落的过程。

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也是对当时社会病态的讽刺。《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祥子


 

5、中西方悲剧有何异同?


中西方悲剧异同是什么:
一、相同点
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紧密,与宗教关系紧密。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对立而展开,不断推动剧情,并导向最终的解决。5、悲剧始终充满了悲剧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6、主题上都追求严肃:悲剧庄重、严肃、沉重。悲剧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出来,而且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7、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首先,观众能在道德准则上认同主人公的人品。其次,悲剧的最终结果是惩恶扬善,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不同点
(一)主人公的不同
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为强者。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另一莎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认为“恐吓我的东西只敢在我的背后装腔作势,它们一看见凯撒的脸,就会销声匿迹。”在西方悲剧中,这样的英雄还比比皆是,都属于这类人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既不是大德至善,也不是十恶不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跟普通人差不多,或者比普通人更好一点。这种悲剧人物“过失”或者说是“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如古希腊悲剧人物的过度自信(Hubris),麦克白的野心,哈姆雷特的踌躇等,成为悲剧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
 与西方悲剧主人公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大多为善良、弱小的女子。像窦娥、李香君、杜十娘等。她们没有反抗能力。这些人物往往完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逆来顺受为特征。
(二)不同的悲剧理念
  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哈姆雷特在冲突中是积极抗争的。在这种抗争中去表现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知的英雄主义的气概,从而赢得人们的尊敬。中国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哀曲),主要描写主人公的凄惨遭遇。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惨”。人们对主人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同情。
总之,西方悲剧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解,通过主人公的积极的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主人公往往为某种传统的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悲剧表现的是人物命运的悲惨。
(三)中西悲剧的结局
中西悲剧的结局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王国维认为古代悲剧的“团圆之趣”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并且认为这种悲剧是我国所具有的民族特征,还分析了形成不同特征的原因,是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观之色彩”,他还认为“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四)、从悲剧的本质上讲,西方悲剧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形而上学悲剧;中国悲剧几乎全是社会悲剧。
(五)、从悲剧的产生来看,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晚了近两千年。
(六)、从形式和结构上看,西方悲剧除了希腊悲剧使用歌唱外,基本上是以对白为主的话剧;而中国悲剧则以歌唱为主。
(七)、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无论中西的悲剧,它描写主人公或者从事高尚事业受到恶势力阻挠迫害,或者由于自身性格的片面和过错,或者遭到无法回避克服的人生困扰,虽奋力追求、艰难挣扎、拼死反抗,最终仍然别无选择地走进失败与毁灭的过程。在这种抗争过程中,中西悲剧中的主人公有着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悲剧主人公由于包含恶的情欲,故能进行绝望的反抗;中国悲剧主人公由于具备善的品质,故而充满希望的祈求。
 

6、“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这句话是谁说的


一、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
二、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发表于1925年2月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原句是:“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三、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7、悲剧是什么意思


字典上对悲剧的解释如下:1、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2、不不幸的遭遇。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骂人的,***是个悲剧,表示可悲,做事不顺利。希望对你有帮助。
 

8、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悲剧,怎样去界定悲剧?


  中国从不缺乏优秀的悲剧,也从未依附于西方悲剧理论。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
  窦娥冤 元 关汉卿
  精忠旗 明 冯梦龙
  桃花扇 清 孔尚任
  琵琶记 明 高则诚
  长生殿 清 洪升
  赵氏孤儿 元 纪君祥
  清忠谱 清 李玉
  汉宫秋 元 马致远
  娇红记 明 刘东升
  雷峰塔(又名白蛇传,原著本是悲剧,电视剧是改编了的) 清 方成墙

  以上这些,必然是十分优秀的悲剧,但是,我个人以为,过于分明的划分喜剧与悲剧的界线,本就是矮了一截。却难以达到一部开天力作的层次。比如中国文学的圣经《三国演义》,就并无明确的悲剧或是喜剧的定义。

  一个织席贩履的平头百姓,总是有太多事无力掌控,纵使满腔怒火,但也一事无成。数次身处险境,又总有一些贤才辅佐,助其化险为夷。

  而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无孤一人,不知几人称帝”的大人物,一举歼灭袁绍,面对沧海,立于竭石,有的却也只是孤寂与苍凉.......戎马一生,文才武略,一生风风火火,最终却只是为司马家族打了江山。

  悲剧,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当一部文学作品达到《三国演义》这样的境界。又何分什么喜与悲?哀与乐?

  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是《三国演义》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
 

9、苔丝悲剧的原因


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80年代。此时,英国资本主义不仅在都市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在农村也开始萌芽(作品里所描写的克里克老板的大牛奶厂、富农葛露卑农场就是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写照),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家长制统治下的英国农村一步步趋向崩溃,造成个体农民的破产,走向贫困。苔丝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而后又作为一个雇佣劳动者,其命运必然是悲惨的。因此,苔丝的悲剧是时代、社会悲剧。   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第一次去德伯家认亲,是她极不愿意的,可家里唯一帮助父亲维持生计的老马一死,弟妹一大群,父亲又时常汹酒,生活实在艰难,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这个从未出过门的姑娘,带着胆怯和羞愧的心情,终于去德伯家作帮工。   亚雷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这个阔少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他第一次见到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由于苔丝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而周围的环境又是那样黑暗,没有一个人帮助,没有一个人保护,因此,他趁人之危,设下圈套,蹂躏、玷污了苔丝,毁坏了苔丝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尽管后来他在老克莱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自己也作了牧师并打算变卖家产到非洲去传教,然而几十年的恶习并未根除。当他再度碰见苔丝以后,邪念再生,几年的教诲前功尽弃,倒是苔丝看透了这个身着道袍的牧师的灵魂:“象你这种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人开心作乐的,只顾自己乐个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啦;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上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苔丝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亚雷皈依宗教的虚伪,亚雷行为的本身也表明作者对宗教力量的怀疑。此后,亚雷又百般来纠缠、胁逼苔丝,他骂她是傻老婆,欺骗苔丝说她丈夫再也不会回来了,并威胁说:“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但是,苔丝宁可继续留在棱窟槐富农葛露卑的农场里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承受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屈服于亚雷,并接受他的帮助。然而父亲病死,母亲身体不好,弟妹失学,房子租赁到期,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为了一家人的活命,苔丝不得不忍辱含垢,接受了亚雷的帮助,作了他的情妇。从此,彻底断送了她终生的幸福。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又一主要原因。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法律对苔丝的迫害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残害。   苔丝受到亚雷的玷污、凌辱后,内心的自尊使她不愿屈居亚雷身边,作他的情妇,成为他享乐的工具。毅然决然离开亚雷,回到父母身边。然而世俗的舆论、传统的道德,象一支支利箭一样向她射来。为了躲避舆论,也为了躲避人类,她不出家门,只有等天黑以后,她才跑到树林里面,只有在最孤独的时候,“她才好像最不孤独”,才能体验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苔丝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勇敢地接受了一个不贞洁女人的地位,为了她的忍气吞声地活着。孩子死后,为了躲避舆论和忘掉不幸的往事,同时,她体内“没有消耗的青春”,“寻找快乐的本能”,对未来的憧憬,都促使她第二次离开故乡,受雇于克里克老板的牛奶厂,当了挤奶工。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克莱,度过了她一生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克莱是与亚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象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庸俗。他虽然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意当牧师“为上帝服务”,更愿意从事实业——务农,克莱鄙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务农。他不怕吃苦,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大农场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朝夕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也更向往着自然,纯朴、清新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这些都表明克莱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在对待女性和恋爱问题上,他和亚雷也大相径庭。他对女性温文尔雅,对恋爱问题严肃认真,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认真,就要负责任。这也显示他精神上高尚的一面。正是由于克莱身上这些闪光之处和他对苔丝锲而不舍的追求,使苔丝在经历了一个时期情与理的内心冲突后,改变初衷,答应了他的求婚,狂热地爱上了他。然而,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孕育着悲剧因素。克莱爱苔丝,不象苔丝爱他那样无私和真诚,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栽了多少跟头”,“都要一样地爱”。“他爱的是真火少,虚火多”,更趋于理性和“轻灵”。因此,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纯洁的象征,完美无暇的杰作,“天地间没有什么象苔丝那样纯正,那样甜美,那样贞洁了。”然而,一旦苔丝诚实地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莱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首先他感到的是受到了愚弄,“非常残酷”的愚弄,这一下子“把他的生命、他的宇宙,全都给改变了。”他不能接受现实,不止一次地对苔丝说:“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这种从理性、从观念出发的爱,不仅扼杀了他心中真实的感情,也断送了苔丝一生的幸福。当然,这只是造成克莱和苔丝爱情悲剧的一方面因素,他们的爱情悲剧另一重要原因是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作祟的结果。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是却不肯原谅、饶恕原本无辜的苔丝;他也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有本阶级的印记;他卑视出身,瞧不起大户人家,但从传统出发,仍旧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说:“我不愿娶有身份、有财产、通达世务的女人,我把那一切野心一概放弃了,那我就不但可以得到一个天然美丽的女人,也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纯洁的女人了……”正道出了她的心曲,他正是从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克莱对苔丝不仅没有丝毫同情,甚至“不能优容苔丝”,他视而不见苔丝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而且永远扑灭了爱情在她心中重新唤起的希望。如果说是亚雷·德伯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安玑·克莱带给她的则是精神上的毁灭打击。贞洁的丧失带给苔丝深深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被情人的遗弃,爱情的挫折,则摧毁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令她万念俱灭,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如果说苔丝第一次受到亚雷的欺骗和凌辱是由于她年幼无知,贫穷无依,那么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亚雷身边,则是克莱的冷酷无情使然,从而也就更加深了苔丝的不幸。   克莱抛弃苔丝后,远涉异国来到巴西,饱受生活磨难之后,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认识到自己所固守的传统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丝,也坑害了自己。内心的悔恨,对苔丝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丝,然而,苔丝的幸福早已被他断送了,他的到来,只能更加深苔丝的不幸,使她更感受到自身的屈辱,此时苔丝心中痛苦、悔恨、绝望之情达到顶点。丈夫的归来,两人的重逢,使苔丝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骗,一怒之下,杀死亚雷,复了仇,对自己长期所受的痛苦,所遭受的折磨和屈辱,以及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进行了大胆的、强烈的抗议。她用自己的行为,不仅向自己所爱的人——克莱证明,而且也是对自己证明无罪。在这里,尽管恶人遭到报应,但主人公的悲剧并未能转化为喜剧。苔丝复了仇,只是杀了一个亚雷,造成社会悲剧的因素依然猖獗。何况,等待着苔丝的是绞架。苔丝的死是社会悲剧的集中和浓缩。   苔丝的悲剧,在社会悲剧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悲剧,其悲剧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黑格尔在分析戏剧性冲突时,指出有三种冲突:“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冲突……”;“第三,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归纳起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同自己的冲突三种。人同自然界的冲突,是浅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深了一层,它包括人同社会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那是激动人心的,这种冲突构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就总体而言);人同自己的冲突是更深层的,它就是人性格内部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这种冲突构成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心理悲剧。我们在论及了苔丝悲剧的诸种社会因素之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还有其自我的原因。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戕害的同时,可悲的是她同样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这就使她的悲剧显得更浓重、更深沉。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是在受到乡里人非议的同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间,“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这种静观的结果,必然造成她内在的自我折磨和谴责,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难,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强烈。苔丝按照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自己的清白与否,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几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失,村子里的人几乎不大记得她的遭遇了,“但是她看得很明白,她在那儿就老得难受。”她远离亲人、故乡来到无人知道的塔布篱,为的就是忘掉自己的过去。克莱的爱使她感到幸福,可是在体验到幸福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内心的痛苦与折磨,是恐惧、不安、悔恨和羞耻。这一切都表明苔丝无法忘记过去,更无法卸掉背在自己身上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她似乎天生灵魂有罪,注定永远受折磨,永远遭痛苦,心灵永远不的平静。这种“灵魂有罪”,使她负疚、自责,使她即使被克莱无情抛弃,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默默忍受命运的摆布。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在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成为传统维护者。这就从更深层次上表现了传统道德对苔丝人性的迫害、心灵的扭曲。唯有如此,作品的批判力量才更强烈、苔丝的悲剧才更震撼人心。苔丝性格中真善美的毁灭,是社会的扼杀的结果,但悲剧的形成又同性格的内在矛盾不可分割。故而说,苔丝悲剧的美学特质在社会悲剧总前提下,又属于性格悲剧。因而她的悲剧更深刻、更感人。   苔丝的悲剧,不仅是社会悲剧、性格悲剧,而且也是命运悲剧。命运悲剧始于古希腊。古希腊人不能科学地理解人的遭迹,他们用原始宗教观念来解释人的命运,以为由神规定了人的命运,而人是无法超越摆脱它的。在神谕中预示这种命运的模糊的端倪,而以后由命运的发展与实践来应验这种神谕。苔丝的命运悲剧,来自作者哈代的命运观,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哈代的悲观主义世界观与社会观的局限性的表现。哈代的悲观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处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哈代,由于维多利亚后期大英帝国开始的衰落,垄断资本代替自由竞争把资本主义的英吉利拖向危机的深渊,所以说,作家的危机意识,也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现实主义者,哈代可以复制出生动的现实图画,而作为思想家,哈代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他认为现实的危机与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神秘而不可测的宇宙意志,或天道在敌视作恶多端的人类。哈代不相信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永恒性的说教,也不相信宗教与传统道德对现实矛盾与危机的掩饰。在强大无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他认为人是渺小的。人在同环境的冲突中,软弱无力,他受着命运的支配。于是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却导致了哈代思想上的悲观主义与宿命论。哈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在接近幸福的时刻,突然由命运或宇宙意志支配着,偶然的不幸就降临到面前。苔丝生于有姊妹7人的穷人家中,就决定了她的悲苦命运。作为长女,苔丝要替醉酒的父亲驱赶货车上路,命运之神却捉弄她,使货车同一辆邮车偶然相撞,偏偏撞死了构成她家唯一生活来源的、拉货车的老马。偏巧这时,在纯瑞脊也住着一位姓德伯的有钱人家,母亲为了攀富贵本家,命苔丝前去拜望。本心不愿去的苔丝鉴于自己撞死了老马,有些自责,只好违心地去到亚雷家的庄园,干上了养鸡的活儿。在这里遭到了亚雷的奸污。这个不幸的姑娘,受到极大挫折之后,来到无人知晓她经历的塔布篱。她本渴望在这里平静地生活,可遇见并爱上了克莱。她决心用理智抑制情感,拒绝克莱的求婚,但命运和爱情又使她答应嫁给克莱。苔丝不愿欺骗克莱,用写信方式告诉他自己的过去。偏偏命运捉弄她,她的信却塞到了克莱房间的地毯下面,克莱并未在婚前了解她的坦诚,以至于新婚之夜,遭到丈夫抛弃。这以后,又陷入绝境的苔丝前往爱姆寺找克莱的父母,未能遇到老克莱夫妇,却无意听到安玑哥哥刻薄的言辞,自尊心使苔丝不愿再等下去而返回棱窟槐,然而不是冤家不聚头,在返回途中又和亚雷相遇。偏巧此时,丈夫不归,父亲去世,三代人典房的契约到期,一家人无处安身,面对重重困难与窘迫,百般无奈的苔丝在亚雷的利诱、花言巧语和威逼下,又落入亚雷的圈套。突然,克莱觉醒,又回到英国,并在了解苔丝的现状后惆怅离去。绝望的苔丝在惨烈地痛苦不幸的命运时,不能忍受亚雷的嘲弄,用餐刀杀死亚雷,飞快去追赶克莱。逃亡中的苔丝是躲不过命运之神的追踪的。在荒原中多难的夫妻最甜蜜之迹,苔丝被捕了,最后被处决。苔丝的一生充满着戏剧性,仿佛在她人生命运的每一个时期,都因为偶然的因素,由命运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悲剧的结局。同时,小说还不时出现一些神秘因素,如德伯家神秘的马车、令人恐惧的十字路标等,这些似乎都表明苔丝的悲剧是命定的。苔丝悲剧中,有那么多的偶然性,每一次偶然转折,都使她向毁灭的深渊坠落一层。这种偶然性,固然都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但一连串的必然性,则是哈代构思的结晶和他的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发展轨迹。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也是作者揭发批判社会黑暗的艺术手段。   综上所述,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和作者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逃避的。正如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苦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社会风习——这些情况都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