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电视剧正文

《茶馆》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0 19:38:49 浏览次数:221
关于《茶馆》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内容

目录

1、老舍 《茶馆》 第一幕 的故事梗概 150—250字 在线等! 六点前给我!
2、在茶楼一般有什么茶
3、茶馆主要内容
4、如何经营茶馆
5、茶馆中所有人物的分析
6、茶馆的人物关系
7、浅谈《茶馆》的艺术特色
8、关于《茶馆》中的人物形象
9、《茶馆》的思想喝艺术成就

 

1、老舍 《茶馆》 第一幕 的故事梗概 150—250字 在线等! 六点前给我!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

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扩展资料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茶馆》的结尾描写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位老人经历了三个黑暗的年代,已看透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腐败,在凄凉、绝望中,撤纸钱“祭奠自己”,同时也是在给旧时代送葬。王利发最后自缢,以死向黑暗的社会发出了抗议。

第三幕在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又从侧面描写了人民的觉醒与反抗,描写了学生运动的高涨和教员的罢课,而且还通过康大力参加革命以及康顺子、王大拴等投奔西山游击区,暗示了光明的前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馆



2、 在茶楼一般有什么茶


莪给你说个大概的。从低到高。 花茶:香铭 花毛峰 飘雪 兰雪… 绿茶:炒青 绿毛峰 竹叶青 龙芽 雪芽 铁观音 碧螺春 西湖龙井 大红袍 兰贵人… 养颜茶:菊花 柠檬 玫瑰红茶 柠檬三请茶 胖大海 桂圆八宝茶 人参枸佶茶… 还有人参乌龙 洞顶乌龙 普洱 决明子 苦荞 苦丁 青山绿水,很多很多。 望给个最佳。
 

3、茶馆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写了王利发及他的茶馆在从戊戌变法到解放战争前这一段时期内的兴衰变化,生活起伏。最终,尝尽酸甜苦辣的王掌柜上吊自杀,茶馆也不在了。

整部作品以茶馆之小见世间百态,反应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展现了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三个小人物的人生路程。老舍的茶馆不仅仅讽刺了那一段黑暗的时代,还有更加深远的内涵,需要我们去感悟。

扩展资料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幕与幕之间在情节上的联系,表面上看是不太紧密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三幕之间的联系是作者描写的一种深层的政治意识。

如“莫谈国事”的字条一幕比一幕多。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纸条,揭示出在这三个军阀政府的专制下,人民受苦受压,是不能说话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临近解放的国民党政府残酷的事实真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馆 (老舍著话剧)


 

4、如何经营茶馆


如何经营好茶馆

1. 如何提高茶楼营业额?
客流量与客人人均消费额直接决定了营业额的高低,所以要提高营业额需要从提高茶楼客流量和提高客人人均消费额两方面着手, 加强培训服务人员推销技能和建立奖励机制。
2.茶楼营销活动一直在进行,却发现效果不大,究竟该怎样进行茶楼的营销策划?
茶楼营销策划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茶楼人气、知名度,推广茶楼产品、服务……首先需看活动是否适应当地市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否够?
有没有超值等。在活 动的同时茶楼是否有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如若不能则事倍功半不说,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 与同行竞争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拥有长期稳定特色且适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勇于创新,在进步中求发展,使竞争成为良性竞争,取长补短,在借鉴中创新。
4. 茶楼位置不是很理想,是否在经营中弥补,如何弥补?
是的。需要在经营主题定位、产品特色和服务质量上下足工夫,再配合适当的营销策划。
5.茶楼留不住老的客人,缺乏回头客,如何改善?
回头客几乎是茶楼能够长期稳定经营的重要支持者。要留住回头客除了在物质上的享受,产品的不断更新,更重要的是客人在餐厅消费时附加值,
主要表现在对客人消费习惯的了解和尊重,对客人的关心,以及站在客人立场为客人着想等方面。
6. 如何塑造属于茶楼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和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需要日积月累和长久的沉淀。
7. 茶楼生意不错却总是没有盈利或盈利不多,问题出在哪儿,如何改善?

如何经营好茶馆

1. 如何提高茶楼营业额?
客流量与客人人均消费额直接决定了营业额的高低,所以要提高营业额需要从提高茶楼客流量和提高客人人均消费额两方面着手, 加强培训服务人员推销技能和建立奖励机制。
2.茶楼营销活动一直在进行,却发现效果不大,究竟该怎样进行茶楼的营销策划?
茶楼营销策划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茶楼人气、知名度,推广茶楼产品、服务……首先需看活动是否适应当地市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否够?
有没有超值等。在活 动的同时茶楼是否有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如若不能则事倍功半不说,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 与同行竞争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拥有长期稳定特色且适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勇于创新,在进步中求发展,使竞争成为良性竞争,取长补短,在借鉴中创新。
4. 茶楼位置不是很理想,是否在经营中弥补,如何弥补?
是的。需要在经营主题定位、产品特色和服务质量上下足工夫,再配合适当的营销策划。
5.茶楼留不住老的客人,缺乏回头客,如何改善?
回头客几乎是茶楼能够长期稳定经营的重要支持者。要留住回头客除了在物质上的享受,产品的不断更新,更重要的是客人在餐厅消费时附加值,
主要表现在对客人消费习惯的了解和尊重,对客人的关心,以及站在客人立场为客人着想等方面。
6. 如何塑造属于茶楼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和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需要日积月累和长久的沉淀。
7. 茶楼生意不错却总是没有盈利或盈利不多,问题出在哪儿,如何改善?

利润=营业额-支出
如果营业额稳定那就需要在支出方面找原因了。杜绝不合理支出和不必要的浪费,控制运营成本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8.如何降低茶楼运营成本?
首先要了解茶楼运营成本包含:原材料成本、人事成本、水电成本、工商税务成本等,按照正常的标准对照茶楼现需成本开支进行有效控制。
9. 茶楼管理出现很大问题,制度总是无法执行到位,感觉困难重重,如何改善?
制度是否完善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有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制度的执行者是否按照要求去执行,执行 力度是否到位?而所有人员是否已经明确执行标准……
10. 茶楼工作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对茶楼经营不利,但不知道如何能改善?
行业需要决定了其非一般企业的流动性,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平台,完善茶楼内部管理制度,塑造企业文化,留住员工的心。同时也需要挖掘和培养人才,储备人力资源。
 

5、茶馆中所有人物的分析


1、王利发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秦仲义

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年轻时血气方刚,态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于同有权有势的庞太监作斗争。他有一个自认为很远大的理想,就是“实业救国”。

他天真地认为,可以用经济竞争的手段,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就能战胜洋人,救国救民。但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实业”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心如死灰的他,到老年却悟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道理”:“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在这一人物身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既有斗争性又有软弱性,既有干事业的狂热一面,又有在挫折面前软弱灰心一面的特点。

扩展资料: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馆 (老舍著话剧)


 

6、茶馆的人物关系


  1.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2.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3. 松二爷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

  4. 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年轻时血气方刚,态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于同有权有势的庞太监作斗争。他有一个自认为很远大的理想,就是“实业救国”。

扩展资料: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

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参考资料:茶馆--百度百科


 

7、浅谈《茶馆》的艺术特色


  1. 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

《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幕与幕之间在情节上的联系,表面上看是不太紧密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三幕之间的联系是作者描写的一种深层的政治意识。

2.浮雕式人像展览:

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

3.独特的喜剧样式:

《茶馆》中有不少悲剧性的场面,但是全剧的基调却是喜剧的,而且即使是悲惨的情节和细节也往往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出来。这些小人物都是老舍笔下幽默的对象,正是这些小人物形象才提供了这种寓悲于喜,啼笑皆非的题材。

4.诱人的语言魅力:

《茶馆》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形象。从这富有幽默感、个性化的语言里,可以深深地体察到帝国主义不仅用枪炮打中国,而且还从体质健康上进行毒害的可耻行径。

5.侧面透露的手法:

作者通过纵、横两个侧面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扩展资料: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资料来自:茶馆 (老舍著话剧)


 

8、关于《茶馆》中的人物形象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9、《茶馆》的思想喝艺术成就


《茶馆》一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的脉搏,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拨撒于人们的心田。在人物的塑造上,老舍先生独具匠心,用较多的笔墨塑造出六七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各行各业,可谓是一部话剧描写了一个社会。在语言的锤炼上,老舍先生精心推敲,大胆创新,使人读后既觉得亲切熟悉,又觉得耳目一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老舍先生在批判讽刺旧事物的同时,也给予了那些积极进取的或没落的小人物无限的赞美和同情,给了人民以光明和希望。
  由此可见,《茶馆》这幕话剧笔法凝练,写作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运用含蓄而恰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以其水平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闻名于世,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而最能将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便是三幕话剧《茶馆》。《茶馆》发表于1957年,老舍先生用他那一贯的凝练的笔法,含蓄独道的语言,巧妙的通过对北京一个茶馆——裕泰大茶馆在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解放之前所遭受的不同的压迫,结果却是相同命运的描写,使旧中国那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那人与人之间的事态炎凉,那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欺诈,那血淋淋的一幕幕社会悲剧都跃然眼前,令读者不得不为所描写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不能不痛斥那人吃人的社会,却又不能不为作者的精湛笔法所折服,为他的艺术成就而倾倒。下面我就《茶馆》一剧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的收获。
  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茶馆》一剧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但它并不是只停留在揭露批判的阶段,而是将光明的未来预示给大家,让读者游弋在字里行间的同时,就能体会到作者所赋予的光明的讯息,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1、给人以希望
  纵观《茶馆》一剧,似乎描写的只是苦难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凄惨的命运,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你就会发现,虽然是层层黑暗笼罩了旧社会,但作者总是不会忘记给读者一盏明灯,指引你去寻找希望,去发现光明。如剧中常四爷这个“又倔又硬”的人物,从大清国的监牢里出来之后就“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并且说:“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从而明确的表明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立场;接着,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的兴起,更是表明了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中华民族有了希望;随着剧情的发展,康大力在北京西山八路军的游击区参加了革命,更是为全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明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不单单是他们,从一些原本柔顺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希望在闪烁,如康顺子这个在黑暗中度过了大半生的妇女也从康大力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力量和希望,终于从内心中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本来什么也没有,一见着他呀,好象忽然间我什么都有啦!我走,跟着他走。”小丁宝这个沦落风尘的女子,却还为王利发而通风报信,如此种种,剧中还有多处描写,从这点点滴滴的情节之中。我们不难看出是希望在跳跃,是光明在招手。
  2、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剧作家是立足于今天来观察过去和历史生活的,决不是单纯为了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这里寄托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在叫人认识和憎恨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的同时,自然引起人们去思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旧中国发生的必然性,激起了人们对新中国、新社会的向往与热爱。老舍在描绘茶馆这个环境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时,给人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那个社会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它已经烂透了,已经到了被彻底埋葬的时候了。连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这样的人都对这个社会发出了诅咒和抗议,那广大的劳苦大众埋在心中随时可能爆发的反抗怒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全剧结尾,这三个人物撒纸钱“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各自的凄凉悲惨身世的感叹,也是象征性的为旧社会送终。可见《茶馆》一剧积极的指引亿万人民向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它所描绘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图景的背后,好象时时有一句点明主题的潜台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或者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可见,老舍正是以戏剧为武器,满腔热情的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歌颂为新时代而奋斗的人民,使得《茶馆》一剧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以人物形象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以人物形象来充实剧本的内涵,这是《茶馆》剧作的又一大特点。老舍先生用他那娴熟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简单的语言,鲜明的动作,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凝重、真实。在这部剧中,老舍先生描绘了六七十个人物,囊括了各个阶层。透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使整个社会投影于小小的舞台之上,无情的批露出社会生活的黑暗,尽显社会百态的炎凉之状,并且热情的赞美了那些进取、探索、寻求光明的人们,指明了新社会的美好未来。
  1、人物众多、囊括了各个阶层,反映整个社会
  作品涉及到的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的人物众多。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良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正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赋予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的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来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官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察,以及那些从清朝一直混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侦探、打手的社会渣滓和那些经受着生活煎熬的旧艺人、小摊贩等下层市民。在《茶馆》一剧中,不仅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写的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就是许多只出场一次,只讲三五句话的人物,也被牢牢的“钉”在那个巧手绘成的社会风俗画的画面上,叫人过目难忘,也正是这些人物,以各自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2、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体现了作者的爱憎
  老舍曾在《勤有功》一文里说:“只要我遇到一个可喜的人物,我就那么热爱他(她),总设法把他(她)写得比本人更可喜可爱,连他(她)的缺点也是可爱的。”作者对人物有深厚的感情,人物就会精神饱满,气象堂堂。对于可憎的人物,作者也由他们的可憎之处,找出他自己生活的也怪有滋味的理由,以便使他振振有词,并不觉得自己讨厌、该死。作者的鲜明爱憎在剧作里有多方面的表现,如《茶馆》第三幕中:
  小刘麻子:你要是能琢磨出个好名字来,请你做顾问!
  小唐铁嘴:车马费不要法币!
  小 刘:每月送几块美钞!
  小 唐:往下说。
  小 刘:业务方面包括:买卖部、转运部、训练部、供应部、四大部。谁买姑娘,还是谁卖姑娘;由上海调运到天津,还是由汉口调运到重庆,训练吉普女郎,还是训练女招待;是供应美国军队,还是各级官员,都由公司统一承办,保证人人满意,你看怎样?
  小 唐:太好!太好!在道理上这合乎统治一切的原则。在实际上这首先能满足美国兵的需要,对国家有利!
  小 刘:好吧,你就给想个好名字吧!想个文雅的,像“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那种诗那么文雅的!
  小 唐:嗯——“拖拉斯”、“拖拉斯…不雅!拖进来,拉进来,不听话主撕成两半儿,倒好像是绑票儿撕票儿,不雅!
  小 刘:对是不大雅!可是美国字,吃香啊!
  小 唐:还是联合公司响亮,大方!
  小 刘:有你这么一说!什么联合公司呢?
  丁 宝:缺德公司就挺好!
  小 刘:小丁宝,谈正经事,不许乱说!你好好干,将来你有做女招待教官的希望!
  小 唐:看这个怎么样——花花联合公司?姑娘是什么?鲜花嘛!要姑娘就得多花钱,花呀花呀,所以花花!“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好不好?
  这里的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都是作者极其憎恶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两个的振振有辞的对答,将他们两个无耻缺德相尽现无遗。实际上想要赚昧心钱,为美国人献媚,却非要打出冠冕堂皇的旗号“对国家有利”,明明是妓院似的肮脏之地,却还要引经据典的“青是山……《武家坡》”如此诙谐的几句对白,却不次于狠狠抽了他们几记耳光。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人物的自我内心的剖析,驭之以貌似正理的语言,引起人们对他们尽情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的可憎之处。
  3、用语言和行动体现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高尔基在《论据本》一文中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文学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其所以困难是因为戏剧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是作者的提示。”《茶馆》这部戏在这方面就有突出表现,裕泰茶馆没开张前,巡警六爷曾到此茶馆收军粮,面对六爷,王利发是这样回答的:“您等等!我这千真万确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喝吧!(递钞票)您多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此处生动的刻画了王利发谨小慎微的顺民形象。旗人松二爷已是破衣烂衫,但他为了体现宁可自己饿着,也不叫鸟儿受屈,一看到自己的鸟,就精神百倍,把松二爷的贪幕虚荣写的淋漓尽致。巡警六爷依仗权势,在收军粮时,自己从中获得利益,活现出狗腿子的丑态。
  三、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味
  1、语言精练
  《茶馆》一剧中出场人物多达六七十个,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对每个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描绘,处处描写都给人一种画龙点睛的感觉,哪怕是仅出场一次的小人物也不例外。如第二幕中对大兵的描写,话虽不多,但简单的几句“鸟!”“鸟!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鸟!”(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却将大兵那无耻,流氓相跃然纸上。
  2、语言清新朴素
  老舍总结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曾打过这样的比喻:“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解放军文艺》第一号)。因而他的戏剧创作具有那种散文式的含蓄的朴素的风格,往往于“平淡”中见“强烈”,在家常般的描述中,透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如《茶馆》第三幕中,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个老人重逢,他们带着自嘲和戏谑总结各自坎坷凄凉的一生,剖析残酷无情的世界,任无泪的悲和无泪的笑撒起纸钱,为自己也为那个时代送葬。在这段深刻而精彩的戏里,剧作家那种强烈的爱祖国、爱人民之情,正是在散文式的含蓄和朴素中,以特有的寓言般的象征意味抒发出来的。
  3、语言的创新
  《茶馆》在语言方面也有所创新。“死马当活马治”是人们在无奈时常说的一句话,而《茶馆》中为了讽刺、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将其改为“死马不能再活,可活马早晚得死”。仅此简单一句话将当时社会的现状展现于人们面前。“改良”本应改变现状,力求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可《茶馆》中这个词却反其意而用之:“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充分而形象的表现出李三对现状的不满。除此之外《茶馆》这一戏剧中还大胆引入英文,如王利发在向李三解释为何工钱没有改良时随口冒出一句“All right”在与唐铁嘴谈话中又溜出一句“Yes”。王利发口中冒出英文正是他改良的一方面表现,足见他为适应社会风气的流变而煞费一番苦心。
  4、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
  《茶馆》这部戏剧具有浓郁的北京味,不仅因为作者选择了典型的环境“裕泰大茶馆”,更重要的是剧中北京话的巧妙运用,如“娘儿们”“哥儿们”“含糊”“花哨”“打得紧”“瞎扯”等的运用,使该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剧本增添了特有的精华,突出了《茶馆》这一部戏剧语言风格的特色。
  四、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茶馆》这部以葬送三个时代为使命的剧作以批评讽刺为基调,矛头指向的是那些社会残渣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力度十足,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然后作者再对这些腐朽势力锐意批判、讽刺的同时,却也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深深热爱,对没落小人物的同情毫无吝惜的从笔尖汩汩而出,表现出作者坚定的立场。
  1、对被压迫的弱者赞美与对旧时代的批判相结合
  剧中李三、康六、康顺子、明师傅、邹福运、卫福善、丁宝、康大力等属于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弱者,但他们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浩然正气。比如康顺子,不论年轻时的朴实、稚弱,还是上年纪后的善良、正直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康顺子上年纪后再次与刘麻子相逢时,虽然心中有数不清的怨恨,但是连打刘麻子一个嘴巴都伸不出手去,充分说明了康的善良。丁宝虽然被迫沦落风尘,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却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王利发通风报信,表现了她有胆有识,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对于他们的这些举动,作者持歌颂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作者注意挖掘造成这些被压迫的弱者悲惨命运的根源,使读者深刻的认识到,正是当时罪恶的旧社会亲手制造了人们的悲惨生活,使人陷入困境。这样,作者把对弱者的歌颂和对旧时代的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
  2、同情没落的小人物与鞭挞旧时代相结合
  《茶馆》所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也有不少像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样虽然在当时大环境下日趋没落。但灵魂深处有着不少闪光点的小人物。如:王利发精明、善良;常四爷耿直,虽因说了句“大清要完”而入狱,但出狱后并没因此而耿耿于怀,而是拿起武器去抵抗洋人,直到闹到大清国失败,他也仍未忘掉自己是个中国人!秦二爷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了很大牺牲,耗尽家财,力图国家富强。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类似例子,对此作者也持歌颂的态度。对这些没落的小人物,作者赞美了他们努力拼搏,对他们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失败,又以悲怆的笔调进行了深切的同情,于是对旧社会的大力鞭挞与对他们的同情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
  3、描写黑暗现实与展现光明前景巧妙结合
  作者在戏里没有借助于情节的发展将光明的未来直铺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旁敲侧击,台前穿插和幕后渲染的方式让人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光明。如剧中提到的常四爷参加义和团抗洋,康大力参加革命,学生发起运动等等,虽所用笔墨不多,但这点滴笔墨就像一粒火种点亮了通向光明的灯盏。
  综上所述,《茶馆》一剧以自身不争的事实,雄辩的证明了老舍剧作的重要特点,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深邃而悠远,为后人所折服,它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成型于老舍先生的锤炼之下,绽放于中华文坛之流传于千代万世之中,永不磨灭。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