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电视剧正文

《兵权》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06 07:11:31 浏览次数:241
关于《兵权》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内容

目录

1、总理干什么的?有兵权吗?
2、北京政变之时,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手里有兵权嘛?他怎么会输的这么惨,完全无法和鳌拜相提比伦?
3、统兵权 收兵权 发兵权 宋代 有什么区别
4、台湾的兵权是由执政党掌管吗?
5、在中国抓住兵权就等于得到了所有权力了吗
6、古代的大将有兵权,皇帝怎么限制
7、为了解除大将兵权赵匡胤采取了什么方法
8、如何控制兵权
9、兵权是怎么事我一直不明白这个兵权的权利是怎么操作

 

1、总理干什么的?有兵权吗?



  总理(英语:Premier),也称为阁揆,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负责统领中央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务院总理为周恩来,现任国务院总理为李克强。

  一、各国总理的权力也不同。

  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德国,联邦总理权力广泛,主要有:

  1、可不经议会批准或同意改组政府,设置部级机构,规定内阁工作程序,划定各部职权范围。

  2、提名各部部长。

  3、制定总的政策指导方针。

  4、如果联邦议院不支持对总理表示信任的提案,则总理可请求联邦总统在21天内解散联邦议院。但联邦议院如选出新的总理,则解散权立即终止。德国总统是虚位元首,总理处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地位;

  在实行半总统制的法国,总理领导政府的活动,对国民议会负责,并确保国家法律的执行。总理有权提请总统任命政府成员。总理起辅佐总统的作用。由于法国总统享有广泛的权力,总理则居于第二地位。

  二、中国总理——国务院总理职权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总 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的最高首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

  2、中国国务院总理每届任期为五年,1982年后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总理负责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根据宪法对国务院赋予的职权行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体制中,国务院总理属于行政级别最高的第一级,为国家级正职(正国级)。历任国务院总理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

  3、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总理代表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并与国务院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一起对总理负责; 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理具有最后决策权; 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国务院秘书长的任免人选。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任免行政人员,须由总理本人签署,才具法律效力。总理出国访问期间,由负责常务工作的副总理代行总理职务。

  4、总理召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会议一般讨论重大问题或涉及众多部门的重大事项,全体会议一般每一季度或每半年召开一次。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讨论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议案,国务院准备发布的行政法规,各部门、各地方请示国务院的重大事项等。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总理可用自己名义发布国务院令,用来颁布和废止行政法规、任免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各省省长和宣布解除戒严等。

  三、中国总理一般没有兵权。




2、 北京政变之时,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手里有兵权嘛?他怎么会输的这么惨,完全无法和鳌拜相提比伦?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一、肃顺集团和慈禧、恭亲王集团实力并不悬殊。当时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权倾天下,并没有把恭亲王、两位太后放在眼里。可是肃顺等人万万没有料到,咸丰为防止八大臣权力过大,临死前暗中给慈安、慈禧各一颗金印,必要时可制约他们。也没想到早前被咸丰打压,退出权力核心的恭亲王,因为留守北京,在与英法联军谈判中显示出的外交才干,得到英法的支持。也就是说,慈安、慈禧,联合恭亲王等人联手,实力并不在八大臣之下。可是肃顺等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二、社会舆论偏向慈禧集团。八大臣树大招风,积怨也多。而且肃顺这个人很强势,因此给人感觉非常跋扈,暗中反对他的人不少。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八大臣无人臣之礼,欺负“孤儿寡妇”,普遍同情后者。三、政治策略手腕上八大臣大输特输。应该说肃顺还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属于“酷吏”之类的,只会强腕,不懂变通(类似现在某些落马的拆城书记)。当时他如果能对皇室起码在表面上恭敬顺从,安抚皇室成员,慈安也不会因为内心的不安和慈禧结成同盟。如果他不是排斥恭亲王,而是把他拉到领导核心的话,恭亲王也不会被推到对立面。而肃顺等人政治嗅觉也不敏感。他们根本没意识到慈禧集团实力不在他们之下,完全有致他们于死地的能力。从始至终都没意识到慈禧等人会发动针对他们的政变。一方面,慈禧集团迅速而有步骤地实施着政变计划。另一方面,八大臣大大咧咧地,毫无防备地回北京准备执政了。
  另:如果咸丰死后,八大臣能和皇室和平共处,那是最和谐不过的了。但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肃顺的个性,这条路走不通。那只能走对抗的形势。虽说两个集团势均力敌,但八大臣方面还是略占上风的。因为小皇帝、玉玺都在他们控制范围内。如果他们能实行严密地监控,完全切断后宫和外面的联系,政变根本发动不起;如果他们不放两位太后先回北京,也不可能让对手从容部署对他们致命的一击。八大臣不败,天理难容啊!
 

3、统兵权 收兵权 发兵权 宋代 有什么区别


收兵权:1.集中兵权,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陆续消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其名。

2.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发兵权: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它负责给将领发兵。

统兵权:统领军队的是将领,但将领无调兵之权。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由于掌握了禁军的统帅权才夺取天下,登上皇位的,他最清楚控制军队是巩固统治地位的先决条件。为了防止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避免成为五代十国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

“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由皇帝本人直接统帅禁军,并把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部分,提拔一些资历浅、易控制的将领为都指挥使分别统军,使其分别听令于皇帝本人。

又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使“三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形成互相牵制的作用。


 

4、台湾的兵权是由执政党掌管吗?


台湾的兵权是由执政党掌管。因为执政党掌握国家资源,包括总统在内。而总统又是台湾三军统帅。

但是,台湾的军队已经国家化了,只效忠于当前政府;并不效忠于任何政党。 换句话说,不管哪个政党,只要通过选举掌握政权,台湾军队就效忠于这个政党所领导的政府。

台湾的军事体制,在2002年3月1日改革以前,基本沿袭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前在大陆时期的军事体制,并参照美国的模式,即“总统”为台军最高统帅,通过军政和军令两大系统领导全军。在军政系统上,“总统”通过“国防部长”对军队行使统率权;在军令系统上,“总统”通过参谋总长对军队行使指挥权。

扩展资料:

2000年1月29日,《国防法》、《国防部组织法》正式公布,并由“国防部”组成“国防组织规划委员会”,在规定的三年时间内,推动军事体制的改革。2000年底,与之配套的《参谋本部组织条例》又通过立法。

2002年3月1日,“国、防二法”正式实行,新的“军政、军令、军备”三大系统一元化的军事体制至此完全确立。

新的体制架构,实行军政、军令一元化,即“国防部长”由文人担任,为“总统”的军事幕僚长,“总统”通过“国防部长”行使统帅权指挥三军。

而“参谋总长”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长,“参谋本部”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及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参谋本部”改称“国防部参谋本部”;原隶属“参谋本部”的各军兵种司令部等改为直接隶属于“国防部”.

必须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和联合后勤司令部、后备司令部、宪兵司令部前加上“国防部”三个字。“总统”对军队行使统帅权时,将直接下令“国防部长”,由“国防部长”责成“参谋总长”指挥军队。

依据新的军事体制,“国防部”下辖军政、军令、军备三个体系,分别由军政、军备副部长、参谋总长督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军事体制


 

5、在中国抓住兵权就等于得到了所有权力了吗


拿到了兵权,只能说是自己有了“枪杆子”的保证。并不能说拿到了所有的权力。比如说“军委主席”可以调用中国的所有武装力量,但军委主席能收税吗?
 

6、古代的大将有兵权,皇帝怎么限制


有四招:
1.打大仗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叛变的将军,因为如此的话,会让外国占了便宜,将军未必能得到好处。
2.皇帝既然让将军带这么多兵,那么肯定是用的自己很信任的人,当然这个谁也无法保证绝对的不会叛变,但打大仗,绝对不是15万军力都在一起的决战,而往往是有前锋军几万,左路、右路、后路、中军等等分为数个军团互相照应,分批次前进。而派出的将军一般是中军统帅,虽然他的命令可以命令全军,但他直接控制的也就是中军,如果他叛变,其他几路未必会跟着叛变,如此一来就是彼此限制。
3.后勤的限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是后勤,大的战争因为粮草被烧掉而失败的数不胜数。15万大军,你的粮草需要国家给你源源不断的提供,这个不只是军队,还需要民夫驮马这些,但一旦你谋反,这些你就别想了,如果你不能迅速胜利,那么拖都能拖死你。
4.法制的限制,谋反古代是诛九族的大罪,将军外出是不能带家眷的,士兵同样也是,15万大军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将领,这些人有多少家人,他们也许不怕死,但如果是断子绝孙死全家呢,这样的刑法下,又有多少人会愿意谋反。
 

7、为了解除大将兵权赵匡胤采取了什么方法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四至六月,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九至十一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据扬州(今属江苏)起兵反宋。)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石守信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禁军职务。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此时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这也是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事件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反映,对其评价却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有杀功臣的行为,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也有人认为:宋太祖专力巩固中央政权,“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而两宋亡于游牧民族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与两宋朝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从作战态势来看,北宋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只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游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强悍、灵活机动的特点,而且已经跨过农业社会门槛,实现了封建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初步发展,兼具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优点。
 

8、如何控制兵权


在军队高层的各个指挥官中形成影响力
说到底军队是以人为核心的
如果某个部队的长官对你的信任高于对上级的信任
那么这支部队的军权实际上就是在你手中的
 

9、兵权是怎么事我一直不明白这个兵权的权利是怎么操作


兵权就是调动军队的权利,军队平时驻扎在兵营,不准随意开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调用军队的,就算太子也不可以(儿子不是一次两次了),除了皇帝本人,带兵不可能由皇帝去,那就需要信物来证明是皇帝的命令,这样就出现了虎符,虎符分两半,平时一半由皇帝保管,一半由兵营的副将(只有训练和带兵打仗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保管,皇帝派人调动军队,就把那一半虎符给他,带到军队和副将的另一半虎符合拢就就具备了兵权。信陵君盗虎符救赵的故事就是这样。
其实这不是十分保险的。军队名义上是皇帝的,军饷、给养都是皇帝供应,但是打仗是有武将带领,在战争中武将能在皇帝的名义下在军队中建立威信。一旦有事,就算没有兵符,凭着自己的威信,以清君侧和救驾等理由照样可以调兵。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就是一例。所以自古以来皇帝对佣兵自重的武将都十分忌讳,韩信、岳飞就是这么死的,莫须有的罪名不需要证实,宁肯错杀,否则自己不保。
所以不光有虎符制度,还有藩将轮换,安排监军。。。。。。皇帝掌握兵权是厚黑学,很深奥的学问。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