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景点正文

丁村遗址怎么样,好玩吗?丁村遗址相关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9 10:41:34 来源:惊鸿信息网 浏览次数:233
关于丁村遗址怎么样,好玩吗?丁村遗址相关介绍内容

目录

1、丁村遗址的介绍
2、丁村文化遗址门票是多少钱啊.?
3、太原到丁村遗址自驾
4、山西丁村人处于人类进化的什么阶段
5、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的门票多少钱?
6、远古时期西河度文化和什么遗址位于山西临汾地区
7、我下了解一下顶村文化
8、古代石器刮削器的作用
9、山西有哪些名胜古迹

 

1、丁村遗址的介绍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南4公里处,村内遗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走入村庄,随处可见古朴的四合院,这些古院落以村中心的观音堂为中心,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部分。四个部分的房屋因建造年代的不同而风格迥异:明代房屋的装饰以彩绘为主,风格古拙稳重;清代房屋的装饰以木雕为主,雕工精细,造型优美。丁村民居为研究明清时北方民居的建筑手法及格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 丁村文化遗址门票是多少钱啊.?


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沙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丁村被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这个时代,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较接近于现代黄种人。丁村,还存有明清两代民居,都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实用信息 景区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 门票: 丁村文化遗址无门票、丁村民俗博物馆15元/人 开放时间: 8:00-18:00
 

3、太原到丁村遗址自驾


驾车路线:全程约294.1公里

起点:太原市

1.太原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40米,右转进入新建路

2) 沿新建路行驶1.2公里,过右侧的天龙大厦约50米后,右转进入迎泽大街

3) 沿迎泽大街行驶1.9公里,右转进入文兴路

4) 沿文兴路行驶180米,调头

5) 行驶170米,右转进入迎泽西大街

6) 沿迎泽西大街行驶3.5公里,

7) 行驶120米,朝大井峪街/长风西街/义井街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8) 沿匝道行驶380米,直行进入西中环路

9) 沿西中环路行驶90米,朝南内环西街(西)/西苑南路/太原绕城西段/迎西站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0) 沿匝道行驶530米,直行进入南内环西街

11) 沿南内环西街行驶1.9公里,直行

12) 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太原绕城高速公路

13) 沿太原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1.3公里,朝临汾/吕梁/平遥/晋祠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罗城枢纽

2.沿罗城枢纽行驶680米,过罗城枢纽,右前方转弯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51.5公里,过司马河大桥,在襄汾/S231/丁村遗址博物馆/陶寺遗址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迎宾路

5.临汾市内驾车方案

1) 沿迎宾路行驶6.2公里,右转进入振兴路

2) 沿振兴路行驶1.4公里,左转进入南大街

3) 沿南大街行驶980米,右转进入丁村路

4) 沿丁村路行驶440米,左转进入G108

5) 沿G108行驶4.6公里,右转

6) 行驶3.3公里,调头

7) 行驶3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丁村遗址


 

4、山西丁村人处于人类进化的什么阶段


丁村人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的丁村南,年代在约10万多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属于旧石器时代。
从同一地层发现的动植物化石看,丁村人处于狩猎-采集时代,农业和畜牧业都没有发展起来,依靠简单的石器和棍棒狩猎,并采集植物果实等。从化石特征看,丁村人的进化程度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黄种人之间,属于早期智人。
 

5、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的门票多少钱?


不要钱.
要钱的是丁村民俗博物馆和丁村文化馆,一张门票.
如果你喜欢摄影,绘画,考古,建筑以及民俗,还是不错的.
 

6、远古时期西河度文化和什么遗址位于山西临汾地区


襄汾丁村文化。
丁村遗址(第一批国保)
时代:旧石器
地址:襄汾县丁村汾河东岸的第三阶地上
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953年发现,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调查发掘,发现含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的14个地点,获得了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2005件石制品,27种哺乳动物化石。1958年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对石制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确立了丁村文化。1976年以来,又多次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数十件石制品和一块幼儿顶骨化石,新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12处,分别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称之为“新丁村文化”,目前可以确认的共包括31个地点、5个文化层的遗址群。进一步扩大了对丁村文化分布范围和内容的了解。
 

7、我下了解一下顶村文化


丁村文化是生活在山西省中南部汾河流域的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53年发现于襄汾县丁村附近。1954年秋和1976——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丁村遗址先后进行过两次阶段性的调查发掘,发现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20余处。1958年由裴文中、贾兰坡等编著的《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对1954年发现的石制品、人类化石、动物化石以及丁村一带的地质地貌作了全面总结和系统研究,确立了“丁村文化”。至此,丁村遗址作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代表著称于世。1961年,丁村遗址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遗址是1953年在修建临汾飞机场的挖砂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9——11月,由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带队,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主,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襄汾县文教局相关人员参加的发掘队,在北起史村(今襄汾县城)南至柴庄火车站,南北长11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52天调查发掘,在汾河东岸Ⅲ级阶地底部砂砾层中发现含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的地点11处,并对54:90、54:97——54:99和54:100等9个地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共获得石制品2005件,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
  1954年最重要的发现,是在54:100地点发现的“丁村人”牙齿化石。它们分别是右上内侧门齿、右上外侧门齿和右下第二臼齿。虽然只有三颗牙齿,但在当时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根据三颗牙齿的大小、形状、颜色、磨蚀程度以及出土时的距离判断,它们同属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儿童个体。齿冠和齿根的尺寸比北京人(中国猿人)的同型牙齿细小,下第二臼齿的嚼咬面的模式比现代人复杂得多,但在许多细节上与现代人接近,其特征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两枚门齿与现代蒙古人种一样,舌面呈铲形,有明显的齿面隆突和指状突。1976年山西省文物部门又在丁村54:100地点发现幼儿顶骨化石一块。其骨壁较薄,后缘和上缘骨缝的锯齿保存完好。颅内矢状窦沟和脑动脉沟都很明显。后上角有一天然缺刻,可能意味着此个体生前有印加骨,说明丁村人与北京人及蒙古人种的亲缘关系。据吴新智研究新发现的幼儿顶骨化石与1954年发现的牙齿化石一样,在人类发展史上属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遗址中发现的石制品绝大部分以角页岩为原料。据统计,1954年调查发掘所获的2005件石制品中角页岩占了94.7%,而燧石、石灰岩、绿色页岩、砂岩、石英和闪长岩所占比例甚小。角页岩是一种灰黑色变质岩,质地均匀,产于丁村以东7公里的低山基岩上。角页岩砾石在汾河东岸的各条冲沟中都可见到,在地层中也较常见,这为丁村人打制石器提供了优质丰富的原料。
  丁村的石制品一般都较大,可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类。这些石制品虽然都埋藏于汾河的砂砾层中,有一部分石器有被水冲磨的痕迹,但大部分还保留着较为锋利的棱角。证明丁村人就在附近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即使有的石器被河水搬运过,距离也不会太远。
  可以想像,丁村人首先从大石核上打下石片,然后再把大石片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石器。丁村的石器类型有砍砸器、似“手斧”石器、石球、单边形器、多边形器、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这些石器有的适用于砍伐树木,有的可做挖掘的工具。最为特殊的要数三棱大尖状器,由于首次发现于丁村,又称丁村尖状器。这类石器多数是用大厚石片加工而成,器身一端为截面呈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三棱状器尖,另一端为厚钝的手握部分;器身的加工多由石片破裂面向背面修制。另一种较为特殊的石器是石球,也是最先在丁村遗址中发现,如今在华北地区的许多遗址中都能见到,说明它在旧石器时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丁村的石球一般在300——500克之间,最大的重1500克左右,最小的200克上下。与丁村遗址中的其他石球不同,这些石球大多数不用角页岩打制,而是用质地较软的石灰岩、闪长岩制成。可见这些石球不是用来砸击硬东西的,据研究,它们是一种打猎的武器,或是俩俩成对地用皮条链起来当作飞石索缠绕动物的四肢,或是单个投掷打击猎物。从丁村石器的类型来看,丁村人的生活相当丰富多彩。

  作者: 中原之士 2007-1-30 16:50 回复此发言

  --------------------------------------------------------------------------------

  2 丁村文化
  在丁村人生存的时代。丁村一带的河湖沼泽里长满了香蒲、黑三棱、泽泻等水生植物,水边大片的草地上有蒿、藜、野菊等旱生草本植物,在较高的东山坡上长有许多落叶阔叶树木,如栎、榆、桦、臭椿、木犀、鹅耳枥等。从出土的动物化石的种类来看,有惯于在森林中活动的獾、狐、貉、野猪和熊;有喜欢在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活动的赤鹿、斑鹿、河套大角鹿、野牛、原始牛和象类;有奔驰在草原上的野马、野驴和举步安详的披毛犀。当时丁村一带的河大且深,河水清澈可鉴。水中生存有体长70厘米的鲤鱼,有体长1米以上的青鱼、鲩鱼和体长1.5米的鲶鱼。
  贾兰坡说,丁村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小伙子们用石球追猎大兽,老少和妇女们用三棱大尖状器挖掘植物块根。
  丁村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发掘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发现使我国的旧石器考古工作由北京周口店转向了更为广阔的中华大地。丁村遗址发掘之后,山西成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地区。截至目前为止,山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达300余处,这些都与丁村遗址的首次发掘分不开。
  不仅如此,丁村文化的学术意义也有目共睹。严格地讲,在丁村文化发现之前,我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和相当于这一阶段的古人类化石——早期智人化石的发现还是一个空白。在丁村遗址和丁村人发现之前,我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只有中国猿人文化(北京人文化)、萨拉马苏文化(河套人文化)、水洞沟文化和山顶洞文化,它们分别代表着我国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文化;同样,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只有属于直立人阶段的中国猿人和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和山顶洞人,而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的发现还是一个缺环。1958年裴文中、贾兰坡对石制品的研究把丁村文化确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吴汝康根据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确定“丁村人”为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尽管后来发现许多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和与之相对应的早期智人化石,丁村文化和“丁村人”还是最早填补这一空白的文化和人类化石。
  然而,丁村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还不仅仅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1976——1980年间,山西省文物部门对丁村遗址的第二次调查发掘,证明丁村遗址是一个涵盖早、中、晚三期,文化性质一脉相承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
  1979——1980年,考古人员在丁村村西汾河东岸第Ⅲ级阶地上又发现与1954年性质相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两处,编号79:05和80:01。1994年在汾河东岸的Ⅱ级阶地后缘发现含有细石器的文化遗存一处,编号为94:01。这些新的发现说明,丁村遗址已不是仅限于1954年汾河东岸11个地点的单一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是扩及汾河两岸、地点达27个(其中3个为早更新世动物化石地点)、时代跨越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遗址群。
  1994年,王建等人对1976——1980年期间丁村遗址群范围内调查发掘的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并将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石器组合看成是同一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丁村文化早段,即丁村遗址群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发现于汾河东岸柴庄以北的白马西沟(79:01)和县城附近的解村西沟(79:02)、南寨塌河崖(79:03)、上庄沟(79: 04)等地点。其文化层为Ⅳ级阶地红色土相夹的砂及砾石层,与石制品共生的动物化石发现的很少。根据地貌地层判断,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从石制品的器类、形态以及打制技术来看,它们与Ⅲ级阶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不仅性质相通,而且有着清楚的传承关系。
  丁村文化中段,即丁村遗址群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包括1954年和1976—— 1980年两次调查发掘的石器地点。1976年以来发现的中期文化遗存有五个地点:后两个地点与1954年诸地点同处于汾河东岸第Ⅲ级阶地底部砂砾层中;前三个地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为汾河西岸第Ⅲ级阶地底部砂砾层,其出土的动物化石以及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均与汾河东一般所指的丁村组相同,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出土的石制品一般较为粗大,石核、石片占绝大多数,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与1954年所获石制品性质大致相同,但是有些石器的名称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168015983


 

8、古代石器刮削器的作用


古代石器刮削器的作用主要是切割、拨皮、去毛甚至武器头等作用。刮削器从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南、北广大区域,呈现出一种广布性的文化现象。

进入文明史时期后,仍可见该文化遗迹。刮削器在中国定型早,分布时间长。通过对中国史前史和文明史早期的考察,发现刮削器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

刮削器之文化传统,表现出我国史前史和文明史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演变历史,也反映出我们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某些文化渊源。

扩展资料:

制作工艺:

1、打制法

打制法又包括摔击法和砸击法(也称锤击法)等。以打制法制成的刮削器。该石器较为特殊,是将加工了数件石器之后最终剩下的石核经进一步改造而成的。其顶端还保留了操作台面最初的状态,虽历经数千年其石料外皮的痕迹依然明显。

从该石器侧面几处大的打击面可以看出被打下的石片(称石叶)也是做刮削器用的。而且该器作为石核还保留了压制的痕迹,在其侧面正中间至上而下有一道明显的压制痕迹,可见是为获得一条细长的石叶而进行的。如该石器一样,本地域的刮削器多为玛瑙玉髓材质,该石器就是绿玉髓材质。

2、压制法

本地刮削器的加工方法很少有单纯的打制法的,都是在打制的基础上再施以压制或琢制,以求更加精细,本地的细石器文化正源于此。压制法主要针对密度硬度很高的石材。

玛瑙、玉髓、燧石之类的石材都要用压制法进行加工,进行压制的工具是鹿角一类,其硬度虽不如玉石但便于手握而且韧性好(每次使用都要消耗一些)取杠杆原理。压制法是北方草原石器文化所特有的制作方法。

在打制之后将较平缓的一侧磨制成便于操作的程度,另一侧凸凹严重的则通过压制法进行深入加工。压制之后的凹槽十分适合单手捏握,非常顺手,与现代所谓人机工程学对器物加工的要求在客观上相契合。

3. 琢制法(也称碰砧法)

相对压制法不同的是琢制法主要针对压制之后的石器对刃部进行小修小补和深入加工,或者针对硬度相对略低一点的石材。从石核上打制下来,再压制修形,最后用琢制法针对刃口进行完善。最终刃口如同锯齿一样,在切割鱼肉的时候更为方便,同时也可以做切割器使用。

由于嫩江流域地质的因素,也就决定了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制作方法较之其他地区的加工方法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细致加工时,往往得到的也是较为精致和锋利的石器。

在齐齐哈尔碾子山区许多打制刮削器和工艺相对粗糙的压制刮削器同时出现,与压制琢制较为细致精密的刮削器在一起,体现了本地石器文化分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刮削器


 

9、山西有哪些名胜古迹


云冈石窟、悬空寺、五台山、应县木塔、九龙壁、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遥古城、广胜寺
武乡八路军纪念馆、运城关帝庙、晋祠公园、双塔寺等



关键词: 遗址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