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行业知识正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全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3 19:03:12 来源:惊鸿信息网 浏览次数:327
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全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内容

目录

1、全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2、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3、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4、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是什么时候
5、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按顺序排列全部
6、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7、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有哪些?
8、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是什么
9、中国有哪些民俗节日?

 

1、全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

  1.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2. 春节(正月初一)

  3. 元宵节(正月十五)

  4.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5.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6.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7.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8.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9.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0.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11.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12.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13. 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扩展资料:

从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新闻发布会上,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正式发布。这是中国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国协作会发起的,将七大传统节日连起来打包申遗的行动之一。已经延续上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形象logo系统,在现代社会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形象logo的出炉将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传统节日形象logo管理办法》也即日拟定,根据《传统节日形象logo管理办法》要求,中国文化促进会拥有此次征集评定的传统节日形象logo著作权,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传统节日形象logo时,应确保合法使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 ~ 腊月二十四) 等。

举例介绍

1.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 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2.春节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3.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5.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1]。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2]

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_百度百科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_百度百科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

_百度百科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_

百度百科 寒食节

_百度百科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3、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扩展资料:

1、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2、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中国传统节日


 

4、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是什么时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除夕,是农历腊月三十(或腊月的最后一天)。与春节(正月初一)一样,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5、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按顺序排列全部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旦,阳历1月1日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清明节,4月5日(或6日)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6、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9、冬至,12月22日(或23日)

  10、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6、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1.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2. 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3.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4. 清明,时间:阳历四月五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5. 端午,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6.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7. 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7、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人们有扫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人有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去世的先人更是缅怀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为坟墓除去杂草,添加新土,在坟前点上香,摆上食物和纸钱,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这叫上坟,也叫扫墓。

清明时节,山野小草发芽,河边柳树长叶,到处一片新绿,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习俗,这叫“踏青”;还要折根柳枝戴在头上,叫“插柳”。据说插柳可以驱除鬼怪和灾难,所以,人们纷纷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现在,殡葬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实行火葬,废止土葬后,田野里的坟墓越来越少了。但是,清明节祭祖踏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也会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小草和鲜花。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在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民间习俗。

今天,我们全家人来到江边看龙舟比赛。江边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才挤进这拥挤的人群中,站在这人群中,我真有一种唐僧师徒步入火焰山的那种炎热的感觉。当主持人宣布去年冠军队——红队出场时,江边顿时沸腾起来。不一会儿,所有的队伍都出场了,他们做好了最后的准备,都蓄势待发。

当裁判员一声令下,所有的队伍一起出发。这次比赛共有七支队伍参加,他们的龙舟按彩虹的颜色顺序排列。有的队伍依照船头指挥员擂鼓的节奏前进着,拼命地前进着,一下子领先排在了前头;而有的却弄得手忙脚乱,落在了最后,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江上的选手们使劲地划着,在江边观赛的人们也没闲着。他们不断喊着加油助威的口号,助威声一阵比一阵强大。选手们在观众的助威声中显得更加卖力,更有冲劲。指挥员擂鼓的声音震耳欲聋,选手们配合默契,富有节奏,各个队伍都士气高涨。

比赛渐渐接近尾声,对于选手们来说,可以算是已经到了冲刺的阶段。观众们都屏住气,全场几乎没有呼吸声,只有船上指挥员的擂鼓声。红队依旧领先着,排在最后一名的紫队开始奋起直追。这时,有的观众忍不住了,高声地喊着,为紫队打气,这也让紫队更加充满信心。紫队连续超过了五个队,一口气将自己的排名提升到了第二位。这时裁判员鸣哨了,比赛也随着哨声结束了。最终,红队卫冕冠军成功,紫队获得了第二名,刷新了队伍的最好成绩。观众们再次沸腾起来,对紫队这种奋勇争先的精神给予鼓励。

比赛结束了,时间也在飞快地流逝着。今天,我看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也过了一个欢乐的端午节。

今天是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介子推的日子。不禁让我想起杜甫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大概到了8点左右,我与妈妈爷爷从家中出发了。在路上,我不断回想着以前的事,似乎我从来没有见到太太那慈祥和蔼的模样,脑海里也没有任何跟太太有关的事迹。她长什么样子?待我好吗……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涌到我的大脑。我问妈妈:“妈妈,我见过太太吗?待我好吗?”妈妈无奈的说:“实话说吧,我也没见过,应该很早就去世了吧。所以这……”

漫长的20分钟过去了,我们终于来到了上林湖,顿时天空中飘下了似花针的雨。停好车,拿好工具,准备上山。向远处望去,这人也太多了吧,把整条过道都挤满了,一点空隙也没有。随着人群,我们缓缓移动着。我发现一些老年人十分封建迷信,带着爆竹,香烛,纸钱等。万一发生什么不测,那可这么办呢?

我们再次随人群而上,拐过一个弯,再拐过一个弯,上了阶梯,我们找到了太太的坟,跟往常一样。这次我给经历了一个春秋风吹雨打的字上色。我写着这一个个的大字,想到如果太太还活着,那么该多好啊!这下我肯定与太太快乐的聊天……想到这我的欣慰的笑了。

妈妈与爷爷拿着镰刀,在坟旁边把杂草杂花清理掉。我拾起坟沿边的杜鹃花,静静地将花插在太太的碑后,望去,犹如太太头上的装饰品。这时妈妈爷爷也做好了清理工作,整个坟边看起来干净了许多。

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点了一柱清香,放上祭品,默默祈祷,给予我们的祝福。
 

8、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是什么


1、元旦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

2、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3、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主要一说是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舟。

5、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9、中国有哪些民俗节日?


中国有这些民俗节日:

1、泼水节:过节时间是4月13日~4月16日。流行地区: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2、那达慕大会: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为期5天。流行地区:蒙古族聚居区。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3、火把节:节日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流行地区: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地区,主要是云南。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4、达努节:节日时间是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流行地区: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达努节,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

5、歌圩:节日时间是多在农闲或春节、中秋等节日等。流行地区: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在壮语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